面神经炎的中医针灸治疗
? 面神经的生理特点:面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含躯体运动纤维和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及味觉纤维。以司运动为主,支配面部的表情肌;感受舌前2/3味觉。
? 运动纤维:起源于桥脑腹外侧之面神经核,绕过展神经核,在邻近听神经处穿出,进入内耳孔,经面神经管下行,过膝状神经节,最后出茎乳孔,支配除了咀嚼肌和上睑提肌以外的面肌以及镫骨肌等。支配面上部各肌之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的控制,支配面下部各肌之神经元单独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的控制。
? 感觉纤维:感觉纤维起于膝状神经节的神经元。周围支沿面神经经路下行,形成鼓索神经,参加到舌神经中,终止于舌前2/3味蕾。中枢支进入桥脑,与舌咽神经之味觉纤维一起,终止于孤束核。
面神经炎的发病特点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以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疾病。发病急速、多为单侧、青壮年多见、冬春或秋冬较多
面神经炎的诊断要点
? 病前受凉吹风史,少数患者病前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宽,闭合不全,口角歪向健侧,伴迎风流泪,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或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
? 已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之周围性面瘫(桥脑小脑角肿瘤、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鉴别
? 中枢性面瘫:面瘫轻(眼裂以下面肌瘫),口角歪斜,眼睛闭合自如,额纹存在,舌伸偏歪,多有半身不遂。
? 周围性面瘫:面瘫重(全面肌瘫),口眼歪斜,眼睛闭合不全,额纹消失,舌伸居中,无半身不遂。
贝尔氏(Bell)征:
闭眼时,麻痹侧眼睑闭合不全,眼球上窜(或内转),于角膜下方露出白色巩膜。
亨特(Hunt)综合征:
即是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综合征,病变除表现有面神经麻痹,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障碍外,还有耳郭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和鼓膜上出现疱疹,称亨特(Hunt)综合征,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面肌痉挛表现为瘫痪侧面肌不自主抽动,于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更为明显。
“倒错现象”指病变后期面神经恢复不完全所导致的后遗症,表现为瘫痪侧反而鼻唇沟加深,口角牵向瘫痪侧,眼裂缩小。
联带运动为病人瞬目时即出现瘫痪侧上唇轻微颤动,露齿时病侧眼睛不自主闭合,闭目时瘫痪侧额肌收缩,咀嚼时瘫痪侧眼泪流下(鳄鱼泪征),或颞部皮肤潮红、局部发热、汗液分泌等(耳颞征)。
面神经炎的辨证用药
面瘫(面神经炎)的中医辨治思路
面瘫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邪挟痰乘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致使气血痹阻,筋脉失养,经筋纵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因此,其形成以虚、风、痰、瘀四者为基本病理基础,正气虚为病之本,风、痰、瘀为病之标。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
? 牵正散出自宋代《杨氏家藏方》,为治疗面瘫的基本方。本方由白附子、僵蚕、全蝎组成。方中白附子入阳明经,善治头面之风痰;僵蚕能驱络中之风,善能化痰;全蝎祛风活络,长于止痉。三药合用,药简力宏,共奏祛风化痰通络之功。
? 偏于风寒者加用羌活、荆芥、防风、桂枝、白芷、川芎等药;偏于风热者加用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蝉蜕、栀子、板兰根等。
? 风痰阻络加用胆南星、蜈蚣、陈皮、法夏、天麻、钩藤等。
? 瘀血阻络宜用当归、川芎、丹参、地龙、丹皮、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药物。
? 正气虚弱选用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等补虚益气药物。
面神经炎的针灸治疗
? 治法:
?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 穴位: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少阳经腧穴为主。
? 阳白透鱼腰、攒竹、丝竹空,颊车透地仓太阳,下关、迎香、人中、翳风、合谷、曲池、外关等。
? 随证加减:
? 风寒证加风池、外关;
? 风热证加风池、曲池;
? 抬眉困难加攒竹;
? 闭眼不全加睛明;
? 鼻唇沟变浅加迎香;
?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
? 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 体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
? 针刺操作要点:
? 初期宜轻刺浅刺,手法不宜过重过强,可配合温针、悬灸、梅花针叩刺,慎用电针。
? 恢复期可取透穴刺法,手法柔和,可加灸法、穴位注射、梅花针等方法。
? 后期可酌情使用电针、刺络拔罐、穴位注射等。
? 愈前期可患侧健侧同刺。
? 其它疗法
? 1、水针方法:用维生素B1100毫克或B12100微克注射液注射翳风、牵正等穴,每穴0.5 -1毫升,每日或隔日一次。以上穴位可交替使用。
? 2、电针方法:选取面部穴针刺后,通电10-15分钟,采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以瘫痪肌肉出现收缩现象为好,每日或隔日一次。
? 3、皮肤针方法:用皮肤针叩刺眼眶周围及面颊、口角附近穴位(阳白、太阳、四白、牵正等穴),以局部微红充血为度,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发病初期,或面部有板滞感觉等面瘫后遗症。
? 4、穴位敷贴方法:将马钱子挫成粉,约一、二分,撒于膏药或胶布上,贴在患侧的下关穴,隔5—7日更换一次,一般须更换4-5次。
? (专家治验)
? 喻喜春(安徽)刺络放血,调和气血治面瘫
? 以下方法取其一:
? 1、颊车刺络放血1~3滴。
? 2、耳尖或耳垂放血15~20滴。
? 3、颞部小静脉放血3~5毫升。
? 4、颧部点刺,火罐拔出血2~5毫升。
? 每天刺1~2次。
? 曲祖贻(甘肃)连续闪罐,活血通络。
? 选用适于面部应用的口径较小的玻璃火罐,于瘫痪局部或选穴为中心,如额肌瘫可选阳白,鼻唇沟平坦可选四白,面部板滞选颧髎、下关等,连续闪罐治疗,每日1次。
? 黄荣活(广西)交经缪刺,从阴引阳。
? 取健侧合谷、患侧攒竹透鱼腰,眉梢透瞳子髎、四白透瞳子髎,夹人中透颊车
? 盛灿若(南京)“面三针”治疗陈旧性面瘫,其为一针多穴透刺法。
? “面三针”的定位与进针方法① 目外眦直下 1寸,沿皮横刺,通过四白穴,进针 1.5 寸。 ② 地仓穴直下 1 寸,沿皮向颊车穴透刺,进针 2.5 寸~ 3.0 寸。 ③ 大迎穴向上斜刺,通过颧髎穴直达四白穴,进针 3. 0 ~3.5寸。各穴留针 30 分钟,出针后在颧髎穴拔罐,隔天治疗一次。
? 面神经炎的辨证调护
? 1、避免过度忧虑,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
? 2、避免风寒侵袭,勿用冷水洗脸。
? 3、适当做热敷。用温湿毛巾热敷面部,可促进血运以疏通经络,每天可进行2~3次。
? 4、戴茶色镜或墨镜,以免露睛流泪。用抗生素眼药水1~2滴,每日点眼数次,可防止患侧眼球干燥及感染。
? 5、戒除烟酒,禁食肥甘厚味之品,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 6、恢复期患者宜自我按摩及功能锻炼可以提高疗效。
? 自我按摩:患者可自己对着镜子用手按摩瘫痪的面肌,每日早晚各进行1次为宜,每次5-10分钟,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可减轻健侧对瘫痪肌的过度牵引。若能根据面部瘫痪点进行穴位按摩会有更明显的效果,将手掌或手指固定于阳白穴、太阳穴、颊车穴和地仓穴上,转圈按摩或上下按摩各5分钟。应当注意的是,因面肌非常薄,按摩用力应柔软、适度、持续、稳重。
? 功能锻炼:患者经常对着镜子进行面部肌群的功能恢复训练,多做鼓腮、吹口哨、示齿、闭目、扬眉等表情和动作,以促进面部肌群功能的恢复。
?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一部分患者在着凉或头面部受冷风吹拂后发病,故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冷而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迫而发病。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也可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循环障碍而致神经麻痹。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以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
? 脑中风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也可对照本篇方法治疗
? 目的:改善微循环,消除炎症和水肿,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 药物疗法:
? 1、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强的松10mg,每日3次或每晨1冷30~60mg,也可用静滴地塞米松5~10mg/d,连用7~10天。
? 2、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大量B族维生素及三磷酸腺苷、肌苷等。
? 3、低分子右旋醣酐改善微循环。
? 理疗:红外线或神灯照射、超短波透热等。
? 手术治疗
? 附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由于本病邪在浅表,故治疗较为容易。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有较高的自愈率,约有80%患者在1~2个月可以自然恢复。本病的早期治疗十分重要,一般说病程在三个月内的患者,只要治疗及时、适当,约有90~95%可以治愈,平均疗程约一个月。说明针灸对本病有提高恢复率和缩短病 程的作用 。
梅州市中医医院 副院长主任中医师 温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