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专科 >> 中医特色

温针疗法

责任编辑:mzszyyy 发布时间:2010-07-30 18:03:43 浏览次数:2434

概述
  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始见于东汉时张仲景的《伤寒论》。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对此法叙述较详:“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以后,历代都有沿用。此法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应用。
操作方法
  ①一切准备工作均同毫针针刺疗法。
  ②按照针刺疗法将针进到一定深度,找到感应,施用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胀的感觉,留针不动。
  ③在针尾装裹如枣核大或小枣子大的艾绒,点火使燃。或用艾卷剪成长约2厘米一段,插入针尾,点火加温。
  ④一般温针燃艾可1-3炷,使针下有温热感即可。
  ⑤留针15-20分,然后缓慢起针。
禁忌症
  ①热性病(如发热和一切急性感染等)不宜用温针疗法。
  ②高血压不宜用温针疗法。
  ③凡不能留针的病证,如抽搐、痉挛、震颤等均不宜用温针疗法。
  温针灸是灸法中使用最普通、也是最受病人欢迎的一种疗法。所谓“打伏针”,实际上指的就是温针灸疗法。由于它疗效卓著,治疗范围广泛,又是防病保健的一大良法,因此,长期来一直为医家和病家所重视。


温针灸 
    用艾绒等方法加热刺入体内的针柄,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温针之名首见于《伤寒论》,但其方法不详。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近代已不用药饼承艾,但在方法也有一定改进。其适应证已不局限于以风湿疾患,偏于寒性的一类疾病为主,如骨关节病、肌肤冷痛及腹胀、便溏等。而扩大到多种病证的治疗。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先取长度在 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
操作方法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先取长度在 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
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