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 
定义:
利用罐内的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造成瘀血现象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拔罐疗法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拔火罐”是中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 
  拔罐法又 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疗法。 
  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是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 
  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两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 
  [呼吸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慢性肠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循环系统适应症] 
  高血压。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脏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罐。 
  [神经系统适应症] 
  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肋间神经痛。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主穴;大椎、膏肓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颈肌痉挛。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肌痉挛。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面神经痉挛。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痉挛。主穴:隔俞、京门。 
  [妇科方面的适应症] 
  痛经。主穴:关元、血海、阿是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