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脾胃病的一些原则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1-05-26 09:38:55 浏览次数:2650

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人从出生之后成长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是要通过饮食而来,但是饮食必须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转化为气血能量。

一、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 
  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不健运,则清气不升;胃不和降,则浊气不降,反升为逆。脾胃互为表里,一升一降。脾胃之升降,又互为因果,胃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脾升失常,则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
二、脾胃病证突出表现为湿与滞
  脾胃病证虽多,然湿浊、气滞是病机中共同之处。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无物不受,邪气易袭而盘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气机壅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阻、食积、痰结、气滞、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杂,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此乃属实滞。若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湿、滞又可从中而生,所谓因虚致实,虚中挟滞。

三、脾胃病重在调理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桔梗、麻黄等。
四、治疗经验  
  脾虚挟湿:患者男,56岁,近1月余来出现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偏溏,尤以进食香蕉、茄子、葡萄等,可进食油腻食物后明显,口粘不渴,肢体困倦,舌淡,舌苔厚腻,脉缓等。考虑为脾虚挟湿之症,属本虚标实,治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方中党参性平、味甘,入脾、肺经,具补中益气等功效;白术甘苦微温,专入脾胃二经,具有健脾和胃,燥湿利水之功效,且偏于健脾益气;茯苓健脾利湿,和胃安神,与白术相伍,可助其健脾燥湿之力,以扶正祛邪;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桔梗可开上焦肺气,使肺气宣通,湿阻得运,以上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燥湿之功效。

五、心得体会

清·汪均庵《医方集解》补养之剂·参苓白术散中云:“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此系根据脾的生理、病理特点而确立的治则。脾属阴,阳气易虚,故治脾当首重补虚,太阴湿土,湿病颇多,故常用温燥甘淡之品以除其湿;中虚则气行无力而郁,湿困则升降之机受阻,故又须调气行滞。代表方如参苓白术散,即集补虚、除湿、调气三法于一方,故对脾虚而挟有湿滞者最为适宜。其言治脾胃者,实以治脾为主。

 

医师:郑庆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