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辩证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级阶段,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肌表受邪,营卫失和,正邪相争,出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为太阳病。即“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为气之先,外邪袭表,人体正气与之相争,气血充盈于外,所以脉浮;而太阳经起于睛明经过头项部,外邪侵袭太阳经,故头项强痛;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不能温煦,故而恶寒。之所以确定为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应是相互关联,不可缺少,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必须在是外感病的情况下才可以,比如少阴病阳气虚衰也会出现恶寒的症状。所以见到脉浮应该首先考虑表证存在,而头项强痛因循太阳经的缘故应为太阳病主证,恶寒是表证的重要表现,这样就可以辨别太阳表证了。
太阳病又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证因风寒袭表,风邪偏盛,风邪伤了卫气,卫阳浮盛,和邪气相搏于肌表,故发热;风邪伤了阳气,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故汗出;汗出腠理开,故恶风;营阴外泄,汗出,脉来松弛宽缓。与太阳伤寒证相比,太阳中风主要区别为汗出和脉缓,而太阳病脉浮,所以太阳中风应当为脉浮缓。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伤寒证因风寒袭表,寒邪偏盛,导致卫阳闭塞,营阴郁滞而成,寒邪束表,卫阳被遏不能温煦,故恶寒;寒性凝涩,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行不畅,故体痛;卫闭营郁,影响胃气和降,胃气上逆,故呕逆;正气和邪气相争于肌表,脉浮,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气血运行不利,脉紧,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故脉阴阳俱紧;而发热不是太阳伤寒的必现证,有无发热皆可,若是发热,则是风寒袭表,卫阳奋起与之抗争,若是不发热,则是感受风邪较重,卫阳郁遏,或者素体虚弱,卫阳不能及时抗邪所致。正如“已发热者,寒邪束于皮毛,玄府密闭,阳气郁而为热也。未发热者,寒邪初入,尚未与而发热也。恶寒者,为寒所伤,故恶之也。必恶寒者,谓不论已热未热,而必恶寒也。寒入其经,故体痛也。胃中之气被寒邪外束不能发越,故呕逆也。寒性劲急,故脉阴阳俱紧也。”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最主要区别在于有汗无汗,故有有汗桂枝,无汗麻黄一说。太阳病除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外,还有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病外寒轻,里热重。而中风与伤寒外寒重里热轻。两者以表里、内外、寒热辨病机,温病传变快而伤寒传变慢,温病由外感快速传变至高热、惊厥、神昏、咳血等。治疗上也大有不同,伤寒宜辛温解表发汗,或加扶阳药,用温热药助心力抗外感,温病若用辛温药物发汗,必至热盛津伤形成变证。太阳病有发与阴与发于阳之分,发热恶寒是发于阳,不发热恶寒是发于阴,区别就在于是否发热。
太阳中风证代表方就是桂枝汤,临床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恶寒、头痛、鼻鸣、干呕、脉浮缓。“太阳病,阳浮而阴弱”《难经》曰: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是也。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案例:
曾某,女,50岁,农民。2021-2-5来诊,诉5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38.5℃),微恶寒,头项强痛,牵及肩背,转侧不利,自汗出,胃纳一般,二便调,口不渴,舌淡红润少苔,脉浮滑。
根据患者症舌脉表现,属太阳中风证,营卫不和,治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方选桂枝汤加味,处方: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5片 红枣5枚 葛根15 经服药2剂后患者上述诸症得除。
太阳伤寒的主要汤证为麻黄汤,麻黄汤主证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其病因病机为风寒外束肌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经行不利,肺气不能正常宣发肃降。而麻黄汤主要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案例:
张某,男,35岁,干部,2020-10-26来诊。诉3天前不慎受凉,突感恶寒发热,体温最高39℃。全身骨节疼痛,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口不渴,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根据患者症舌脉表现 ,属太阳伤寒证,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选麻黄汤,处方:麻黄9 桂枝10 杏仁12(打) 炙甘草6 服药2剂后患者汗出较多,之后发热退,诸症亦除。
医师:房宗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