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至真要大论》读后感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19-05-15 09:43:56 浏览次数:

《素问》所创立的中医理论,是我国古代医家在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能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本人在阅读《素问》时,注意到《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二字,该篇提到病机数次,并强调其重要性,如“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类经·疾病类·病机》提出:“夫病机为入道之门,为跬步之法.....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因此,病机为疾病变化的规律,掌握病机是治病的关键。本文主要针对病机十九条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展开论述。

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生理及病机

脾在五行中属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有“仓廪之官”、“后天之本”之称。病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指出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内经》所谓:“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放脉,脉气流经,经气归於肺,肺朝百脉......入於胃,游溢精气,上输於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於四时五藏阴阳”的论述,是对人体饮食消化与化生水谷精微过程的扼要概括。湿脾同属土,湿气通于脾,故曰“脾主湿”,湿邪为病,其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脾虚则生湿,湿盛则伤脾,脾虚与湿盛是一种因果关系。若其人素体偏盛,偏食膏脂甘厚之味或善饮酒曲,使湿郁中焦,碍及脾之运化,日久酿聚痰液,形成痰湿互阻,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一旦脾胃升降失常,便会导致气机逆乱而变证由生,东垣谓“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无所交通,气血无所荣养,而为诸病,多生于脾胃.”可见脾(胃)在疾病发生中占重要地位。“湿”、“肿”、“满”的成因,大多内伤脾胃所致。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恶湿”,当脾胃内伤,脾气不足,脾阳不振,运化失权,机体水湿之气可潴留肌肤而肿满,可见诸湿肿满之疾的形成,多与脾生理功能低下有关,故有“皆属于脾”之论,水肿的发展与发生与脾肺肾的关系十分密切,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其制在脾。这对临床具十分重要意义,其证治举要如:水肿之脾肾阳虚证,症见气短无力,腰冷痛,四肢发凉、面白舌淡,脉沉细无力,治宜健脾益气,温阳化水,方用真武汤或实脾饮合济生肾气丸加减等,可取得良效。

二、病案分析

张某,男,86岁,2019年4月20 日来院就诊。主诉:反复泡沫样尿伴双下肢浮肿 2 月加重5 天入院。患者今年2月份患者诉发现泡沫样尿、双下肢浮肿,腰酸乏力,当时查肾功能:BUN 12.13mmoll,CREA 141umo1/1,URCA 626umo1/1,CYsc1.8 1mg/1。双肾 ECT:总 GFR 37.19mI/min。当时予以西医治疗,症状略有好转。入院前 5 天,患者泡沫样尿加重,夜尿多,双下肢中度浮肿,腰酸乏力,面色萎黄,神倦畏寒肢冷,食少便溏,舌质淡红,薄白苔,脉沉缓。中医诊断:水肿(脾肾阳虚);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 CKD3 期。患者耄耋之年,体质素差,脾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主水液,脾主运化,脾肾气亏虚,水液运化无力,不循常道,故见泡沫样尿。肾阳虚衰,则水液的气化失常,故出现浮肿,腰膝酸软,夜尿多。治法:健脾益气,温肾化水。方用实脾饮合《济生》肾气丸加减。药物组成:黑附片9g(先煎),于姜 9g,炒白术 15g.茯苓 12g,猪苓 12g,草果 9g,木瓜9g,广木香 9g,党参30g,黄芪30g,紫苏9g,陈皮9g,泽泻15g,车前子15g 包,熟地 10g,淮山药 15g,肉桂9g,怀牛膝 12g。1 剂/天,水煎分服,7 剂后浮肿减轻,14 剂后,浮肿基本消退,畏寒肢冷、胃纳好转。

 

医师:刘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