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胜主任中医师治疗肺胀经验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0-12-02 09:46:14 浏览次数:2401

曾胜主任中医师为广东省“名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梅州市名中医,他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30余年,建树颇丰。临床中,他擅长使用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对治疗“肺胀”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本人有幸跟随导师学习,得到导师的悉心教导,获益匪浅,现将导师治疗“肺胀”经验总结如下。

1.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

1.1肺脾气虚是主要病因

肺胀是在多种慢性肺系疾患,迁延不愈日久发展而来的,初起病位在肺[1]。肺主气,主一身宗气及呼吸之气。《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气者,皆属于肺。”《明医指掌》曰:“夫肺为五脏华盖,主持诸气,所以通荣卫,统脉络,合阴阳,升降出入,营运不息,循环无端。”肺位于胸中,位置最高,故有“华盖”之称,其开窍于鼻,主皮毛,与外界气体相同,因此容易首先受六淫等外邪侵袭,故又称为“娇脏”。由于久病体虚,肺气虚弱,肺病日久、子盗母气导致肺脾两虚[2]。肺气虚弱,通调水道失司,津液无以输布;脾气虚弱,水液无以运化,水液代谢紊乱,聚湿成痰,痰浊潴留,肺气壅滞,久而肺气胀满不能敛降,发为肺胀。因此肺脾气虚为肺胀的主要病因。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病日久不愈,伤及肾,肾气衰惫,摄纳无权,则气短不续,动则益甚。肺与心脉相通,肺气佐心运行血脉,肺虚治节失司,气滞血瘀,血瘀肺脉,日久则导致心脉瘀滞、心阳虚损,痰饮潴留益甚,溢于四肢,甚至凌心射肺、蒙闭心窍,并发水肿、心悸、喘脱、昏迷等证,则病情危怠[3]。

1.2痰浊、瘀血是主要病理因素

痰浊、瘀血不仅是肺胀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肺胀病机演变过程中的主要病理因素。《丹溪心法·咳嗽》认为“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指出肺胀的发病因素跟痰浊、瘀血密切相关。痰的生成,初始为肺气虚弱,肺卫不固,外邪侵袭,肺失宣肃,津液无以输布而成。随着病程进展,迁延难愈,日久肺病及脾,脾失运化,水湿内停,聚而成痰,上贮于肺,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而瘀血的产生同多种因素相关,如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气虚,不能助心治理调节全身之气血,气虚不能运血,气血瘀滞日久而成瘀血;痰浊阻肺,肺失宣降,气机阻滞,气血运行阻滞而成瘀血;长期咳喘迁延不愈,肺络受损,络脉损伤则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瘀血。因此,在肺胀病机演变过程中,痰浊、瘀血两者的产生,均与气血运行障碍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同时,痰浊、瘀血又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一般而言,肺胀的早期表现以痰浊为主,继而痰瘀并见,临床表现可以咳嗽、咳痰、喘促等痰象为主,也可以心慌、唇甲紫绀、舌紫暗等瘀象为主。因此,痰浊、瘀血是肺胀的主要病理因素。

1.3虚实并存是主要病机特点

在肺胀的病机演变过程中,始终存在本虚以及标实两个方面,一方面为肺、脾、肾等脏虚损表现,另一方面为痰浊、瘀血标实表现。肺胀早期以气虚或者气阴两虚为主,主要以肺脾气虚、肺肾气虚或肺肾气阴两虚表现。随着疾病进展、迁延不愈,肺失治节,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结难除,以致气损及阳,气虚不能生血,日久导致气血阴阳俱损,累及心肝两脏,表现为肝肾阴虚,甚至心阳暴脱、昏迷等证。痰浊、瘀血既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正气虚损进一步加重的致病因素。痰瘀交阻于脏腑经络,三焦气机不利,气血无以生化,脏腑无以濡养,水津不能四布,五经不能并行,加重了肺胀气虚、阳虚、血虚,甚则血停为水[4]。《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所以,肺胀在唇甲紫绀、喘促的同时,可见下肢或周身浮肿等症。总之,本虚导致标实,标实加重本虚,本虚与标实互患是肺胀的主要病机特点。气虚是肺胀进展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既是脏虚导致的病理产物,又是肺胀病机演变过程中的主要致病因素,虚、痰、瘀贯穿肺胀始终,是肺胀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气虚血瘀痰阻为肺胀的基本病机特点。

2.对“肺胀”的诊疗经验与特色

肺胀的发病病机演变过程中,气虚是其病理基础,痰浊、瘀血既是主要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虚、痰、瘀始终贯穿于整个病程之中[5]。因此,对“肺胀”的治疗,导师提出分清标本虚实,辨别虚实轻重,在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从痰、虚、瘀论治。

2.1 急性发作期 

急性发作期多为感受外邪诱发,以实证为主,痰饮、痰热等标实为主要表现,治疗上以清肺化痰治标为主。如证属外寒内有痰饮者,选用小青龙汤加减;若咳而上气,喉中如有水鸡声,表寒不著者,可用射干麻黄汤加减;若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证属痰热壅肺者,选用麻杏石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者,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若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加花粉、麦冬、知母以生津润燥。如若表证不显,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粘腻,胸满气短喘息等痰浊阻肺者,选用苏子降气汤加减;痰多胸满不能平卧加葶苈子、莱菔子泻肺祛痰平喘;肺脾气虚,易汗出、短气乏力,痰量不多,酌加党参、黄芪、防风健脾益气、补肺固表。此外,老师认为虫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味辛、咸,辛则“能散能行”,起到搜风通络、化痰解痉之功;咸能入血、软坚散结,发挥祛痰通络之功[6]。常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地龙、僵蚕、全蝎等药,起到祛风通络、化痰平喘之功。

2.1 缓解期 

缓解期外感之邪已除,痰饮实邪已不显著,而以虚证为主要表现。肺胀早期以肺脾气虚为主,治宜补脾益肺为法,方选补肺汤合玉屏风散加减。久病及肾,肺肾两虚者,治宜补益肺肾、纳气平喘为法,偏于阴虚者选金水六君煎加减,偏于阳虚者选平喘固本汤加减。气虚甚者加人参、黄芪等;动则气喘则加蛤蚧、五味子、灵磁石等。导师尊崇“脾胃学说”,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孙思邈“五脏不足,调于胃”均强调了脾胃的重要性,导师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在治疗肺胀过程中非常注重调补脾胃。肺胀之病,迁延不愈,病程缠绵,导师根据“久病入络”之原理,临床中经常选用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通络之品。血瘀得以消散,则气畅血行、脏腑气机调和,病无以生。

3.验案举隅

陈某,男性,75岁,2019年4月28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咯痰、胸满闷、气促10余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2周。病史:患者有吸烟史数十年,10余年开始反复出现咳嗽、咯痰、胸满闷,气促症状,在当地市人民医院诊断为慢阻肺,间断口服氨茶碱治疗,此后每因外感而复发,每年发作2-3次,静滴抗生素、氨茶碱等药后病情可缓解。近半年来发作频繁,症状逐渐加重,甚则心悸、双下肢浮肿。2周前患者咳喘复发,在外院治疗1周,病情无明显改善,遂来诊。刻诊咳喘,咯吐痰涎量多质稠色黄,胸满闷,张口抬肩,夜不能寐,尿少。舌质黯红,苔黄腻,脉滑数。体查:体温37.8℃,脉搏100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110/70mmHg 神清、精神疲乏,颜面虚浮,面红,呼吸促、呈端坐呼吸。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双肺呼吸音减弱,两肺可闻及较多干湿性啰音。辅助检查:胸部CT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大泡。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急性加重 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断:肺胀-肺心病(热饮壅肺)。治法:宣肺泄热,化痰逐饮。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10克(炙),石膏30克,杏仁10克,桃仁10克,瓜蒌皮15克,紫菀15克,泽泻10克,葶苈子10克,陈皮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5月1日,服上方3剂,小便量增多,诸症减轻,脉仍滑数,舌黯红。效不更方,继服3剂。三诊:5月4日,咳喘、胸闷症状明显减轻,咳少许白痰,颜面、下肢浮肿消退,已能平卧,睡眠可,脉滑。上方去泽泻,加黄芪20克,茯苓20克继服。四诊:5月7日,服上方3剂后患者体温正常,间有咳嗽,无明显气促,下肢无浮肿,纳眠基本如常。嘱口服固本咳喘胶囊调理,后随诊1年未再发作。

按:本案患者老年男性,素有咳喘,久治不愈,痰饮伏肺,又复感外邪,热邪壅肺,故咳喘、胸满闷、张口抬肩、痰多色黄、颜面、下肢水肿等痰热水饮壅肺之象。老师遵从急则治其标原则,首诊、二诊均以麻杏甘石汤清热宣肺,加以化痰降气利水之品,重在祛邪治标。三诊时病情明显减轻,故加用黄芪、茯苓扶正治本之品。四诊时邪实已除,正气仍虚,故以固本咳喘胶囊调理善后。

4.结语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病反复发作、迁延失治,日久导致肺、脾、肾、心等多脏俱损的一类疾病。肺胀早期以肺脾气虚为主要病理基础,在疾病演变过程中,因脏腑虚损,产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痰瘀交阻于脏腑经络,三焦气机不利,气血无以生化,脏腑无以濡养,进一步加重了正气的虚损。因此,虚、痰、瘀贯穿在肺胀演变的过程中。根据肺胀病因病机特点,导师提出分清标本虚实,辨别虚实轻重,在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从痰、虚、瘀论治。此外,导师尊崇“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治疗肺胀过程中非常注重调补脾胃,此印“四季脾旺不受邪”。

(本文摘自《医药前沿》2020年12月第10卷第36期,房宗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