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胜主任论治消渴病的临床经验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0-11-18 10:19:40 浏览次数:2372

2型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现代医学认为2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代谢性疾病。人体处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容易损伤大血管和微血管,严重时危及心、肾、眼睛、足、脑、周围神经等,从而致各种并发症的产生,且为致残、致死之原因。经济快速发展,老龄化进程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能量摄入增加和运动减少等),成为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1]。

曾胜主任中医师谨遵经典,谙熟《脾胃论》、《黄帝内经》等著作,在其中医临证诊治工作三十余年中,注重中医经典与临证诊疗相结合,临证诊治重视脾(后天)与肾(先天)作用,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尤擅长诊治消渴病及其相关并发症,效果显著。曾师善于带教指导,学生师从曾师临证学习,得益匪浅,现将曾师治疗消渴病及其相关并发症之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临证辨证思维

曾胜主任中医师秉承中医经典理论,重视消渴病病机变化发展, 认为五脏柔弱,且肾为先天之根本,脾为后天化生之源,肾禀受五脏六腑之精气,加之长期以往形成的不良饮食习惯如嗜食肥腻甘美之品,脾胃受损,运化失职,致五脏虚损,则肾失封藏,终至脾肾亏虚,精亏液竭而发为消渴病。

1.1消渴病以脾肾亏虚、气阴两虚为基本病机

曾胜主任医师通过长期临证治疗观察认为,临床中所见消渴病患者大部分病程已长,初起症状不明显,不易于察觉,部分可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口干欲饮等表现。故曾胜主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气阴两虚,日久渐致产生痰、湿、瘀等病理代谢产物。脾主运化,主升清,气虚不能生津而致阴虚,故气虚多责于之脾;而阴虚则与肝肾密切相关,尤以肾为阴精之本,由此建立益气健脾固肾的基本治疗原则。

1.2 消渴病病变部位以脾肾为主

消渴病初起多伤于脾胃和肺,日久渐损及于肾,病变过程互相影响,虽然有所偏重,但是多以脾肾为主。《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脏者,土也,治中央……,生万物而法天地”,脾胃位居中土,为人体精气物质的化生之源,气机升降之中枢,与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密切相关,说明脾胃是人体整个消化代谢的中心。因此曾胜主任认为消渴病的始动因素是脾虚失健,同时还和气机失调有关,中枢气机不利,阴精亏耗,影响津血输布,导至消渴。可见恢复脾主运化功能是治疗消渴病的重要治疗思路。肾为藏精之脏,是人体的先天之本,为人体全身阴阳的根本,消渴病变日久损及肾脏,从而致消渴病之变证产生。曾胜主任提出消渴病病变部位以脾肾为主的观念,为临证治疗提供了依据。

1.3消渴病并发症之主要原因为痰、湿、瘀

曾胜主任对消渴病合并症的诊治认识,认为消渴日久,脾肾亏虚,病理产物痰、湿、瘀之产生,必然导致变证多发。如消渴肾病,根据多年的临证经验,因消渴肾病病程日久,脾土受损,病久及肾,肾虚无以封藏,不固精微;人体代谢失常易产生多种病理产物如瘀血、痰湿等。病久湿聚,湿邪入络,瘀血内阻,而现肾虚痰凝湿阻瘀血之变,日久损及阴阳,阴阳俱虚,兼夹血瘀,病情日愈严重[2]。可见痰湿瘀贯穿于消渴病整个病程的始终,同时也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3]。故曾师提出消渴肾病主要机理为本虚标实,肾虚为本,痰、湿、瘀血为标的观点,并且互为因果。曾师遵循《内经》“治病必求于本”原则,提出温阳固元,活血祛瘀的固本治法[2]。

2.强调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治疗关键

2.1治则治法

曾师立足人体“脾统四脏,一气周流”的观念,确认“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原则,常强调治“脾胃以安五脏”,而肾为后天之本,五脏之根,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消渴病程冗长,耗气伤阴,致肾气虚衰,下元不固,阴损及阳,而致气血阴阳俱虚,故在消渴病的治疗上,曾胜主任尤其重视脾气的健运以及肾精的固护作用,这也正是其“万病不治,求之脾肾”的重视先后天两本思想的体现。临床上根据患者症候特点和病情的变化,建立了消渴病的三期辨证,灵活运用益气养阴、固肾活血、温补肾阳等多种治法。

2.2临证思辨与治疗方法

曾师依据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应根据消渴病脏腑受损及病机发展,提出“早、中、晚三期”临证思辨;早期基本病机主要为脾肺受损,气、阴、津耗伤;中期病机为脾气亏伤,中枢气机不利,并致痰湿内生;晚期基本病机为病变日久,脾肾亏虚,痰湿入络,阻滞血脉,导致痰、湿、瘀病理表现,变证由生,从而产生消渴病合并症。曾主任根据多年临证治疗经验,制定了消渴病治疗基础协定方——益肾活血方。方药有:人参、山茱萸、黄芪、桑白皮、苍术、茯苓、葛根、黄连、熟地等。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黄芪补虚;配伍益母草、当归、赤芍、丹参、川芎活血祛瘀;茯苓渗湿利水,桑白皮行水消肿,黄连除脾胃中湿热,且研究发现桑白皮、黄连具有一定的降糖、降脂,改善微循环作用[4、5];苍术、木香行气燥湿醒脾;中期依证候特点及病机变化,如痰湿过盛,增强燥湿化痰之功,随证调整;后期阴阴两虚,兼痰、湿、瘀,若水肿甚,治以温肾固元,活血为法,予以温肾固元活血片治疗[2]。

3.临证验案:

温某某,女,52岁。2017年9月12日初诊。患者罹病消渴多年,近2月来,苦受病证困扰,出现身体消瘦,精神萎靡不振,体倦不适,腰酸乏力,伴口干口渴,但不欲饮水,食欲不佳,夜间尿量增多,舌淡暗胖,边有齿印,舌下络脉暗紫,脉沉细。测空腹血糖14.3mmol/L,尿糖:3+,尿蛋白(2+)。中医诊断:消渴肾病;西医诊断:糖尿病肾病;继服原降糖药。吾师依证思辨,证属脾肾气阴两虚夹瘀,当以补益脾肾,养阴活血以治之;方以益肾活血方加菟丝子,山药。水煎服,7剂,日一剂。二诊:患者精神状态、体力活动明显好转,口干口渴减轻,胃纳改善,仍觉腰酸不适,小便稍多,吾师指出,病证药已见效,增强固肾之品,上方加桑螵蛸、金樱子,继服7剂。三诊:精神好,无口渴,体力基本恢复,无多尿。舌质 淡红,脉细有力。上方继续服用7剂以巩固疗效。复查空腹血糖7.2mmol/L,尿糖:(+),尿蛋白(±),后嘱间断服用益肾活血膏方调其后。

 

(本文摘自《内蒙古中医药》2020年10月第39卷第10期,郑庆浩, 谢爱琼, 房宗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