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解郁通络汤联合早期介入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69.6%~70.8%[1]。脑卒中后患者抑郁与肢体功能及认知功能的损害常同时发生,互为因果;抑郁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0%~50%,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认知等各方面的恢复[2],使得患者郁郁寡欢、行为失常、精神萎靡,临床表现为忧郁、烦躁不安和植物状态等[3]。抑郁的不良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可使躯体疾病恶化或加重,在脑卒中后的不同时期其危险因素各不相同,但心理社会因素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4]。国内有研究显示,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改善患者抑郁状态[5、6]。中医药在PSD的治疗上亦具有一定的优势,已在临床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一定的疗效。本研究在常规药物、康复治疗小组的基础上,早期介入心理治疗,并配合自拟疏肝解郁通络汤治疗PSD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0例,且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能积极配合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小学文化9例,初中文化13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8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小学文化10例,初中文化11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经CT或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②年龄≤80岁;③首次发病,病程≤4周;④意识清楚,能配合相关治疗。
1.3排除标准
①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精神障碍个人史等;②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患者;③痴呆及不能配合治疗者;④对本研究中所用药物过敏患者。
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包括改善循环、营养脑细胞、促进脑细胞代谢、降压、控制血糖等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治疗、针灸治疗等。主要包括良肢位的摆放、患肢的主被动运动、翻身练习、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态训练、针灸治疗等。并且在此基础上早期介入心理治疗,该方法在药物治疗、理学治疗、作业治疗的基础上通过了解患者内心需求,对患者做好知识普及,与患者及其家属及时沟通,采用不同心理疏导方式全方位的围绕患者心理问题进行治疗[7],鼓励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在病房内督促患者进行日常活动,尽可能地减少对患者的帮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自拟疏肝解郁通络汤治疗,具体处方:柴胡10g、白芍15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10g、天麻10g、钩藤10g、石决明15g(先煎)、枳壳10g、丹参10g、益母草10g、鸡血藤15g、夜交藤10g、甘草5g,肝郁化火,性情急躁,口干苦者,可酌加山栀子10g、黄芩10g、丹皮15g以清热泻火;失眠多梦者酌加酸枣仁10g、浮小麦15g、合欢皮10g养心安神;肝肾不足,腰膝酸软者,酌加杜仲10g、牛膝10g、桑寄生10g等补益肝肾。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3.治疗效果
3.1观察指标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采用24项版本,评分<8分,没有抑郁症状,评分≥8分表示患有抑郁,其中8~17分为轻度抑郁;18~24分为中度抑郁;>24为重度抑郁。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量表(FMA),功能完好为100分;轻度运动障碍为96~99分;中度运动障碍为85~95分;患肢明显运动障碍为50~84分;患肢严重运动障碍<5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满分为100分,≥95分表示ADL自理;75~94分表示轻度功能缺损;50~74分表示中度功能缺损;25~49分表示严重功能缺损;0~24分表示极严重功能缺损。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及抑郁情况进行评定记录。
3.2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 FMA, 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导(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AMD, FMA, 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1)。观察组治疗后HAMD、FMA、ADL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1)。详见表1。
5.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卒中患者日益增多,而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卒中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因其高致残率,造成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不仅带来生理上的损害,也导致患者认知、情感等心理方面的改变,导致抑郁的发作,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卒中后抑郁不仅加重病人精神疾苦,同时严重影响病人神经功能修复,延长住院时间,大幅增加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严重者引发自杀倾向[8]。由此可见,PSD社会危害性极大,应尽早加以干预和治疗。
有学者认为PSD是社会、心理、生物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即脑卒中造成患者肢体、语言功能障碍及社会家庭角色巨变,促使病人产生绝望情绪,进而触发、加剧抑郁[9],在治疗方面,目前临床上主要以促进脑代谢药物,改善脑循环药物,三环类药物及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进行防治,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也未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10]。PSD属中医学“中风”“郁病”之范畴,现代中医大多认为本病因中风后气机逆乱,痰瘀内生,血脉痹阻,使脑髓失养,神无所主而发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诸脏相关,尤以肝郁为先,且虚实夹杂[11]。《丹溪心法》中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而《证治汇补•郁证》提出:“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可见郁证以疏畅气机为主,而肝主气之疏泄,性喜条达,是调畅全身气机的重要环节。PSD是由于中风后气机逆乱,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而发病,属因病致郁,而其原发病缺血性卒中则多由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所致,故本研究中使用疏肝解郁,活血通络中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方中以柴胡、白芍、枳壳、茯苓、甘草疏肝健脾解郁,当归、川芎、丹参、益母草、鸡血藤活血通络,合欢皮、酸枣仁、浮小麦养心安神,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活血通络,养心安神之功效。
综上所述,疏肝解郁,活血通络中药联合早期介入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PSD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两者具有协同作用。但由于本研究的时间较短,对其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因样本量较少,非多中心、大样本的对照研究,其对不同程度的PSD治疗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指导临床应用。
(本文摘自《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年4月第4期,郑庆浩, 钟伟文,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