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多有脾胃受损、气血失调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常伴有痞满、嗳气、反酸等症状。西医对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大多采用抑酸、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治疗,但临床存在的难预防、易复发、长期使用西药有一定的副作用等限制,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痛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疗效显著。笔者采用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胃痛,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内科住院及门诊的60例胃痛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6.7±3.9)岁;治疗组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46.5±4.1)岁。对照组急性胃炎5例,慢性胃炎3例,消化性溃疡20例,胃癌2例;治疗组急性胃炎5例,慢性胃炎5例,消化性溃疡19例,胃癌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1]关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相关诊断标准拟定;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胃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6》[3]拟定。
西医诊断: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体查可有上腹部压痛;内镜下检查符合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等特点;病理组织活检及幽门螺杆菌检查可协助诊断。
中医胃痛的诊断要点: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纳呆食少,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嗳气、反酸、嘈杂等;2)发病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倦过度、素体虚弱等因素有关;3)发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虚寒证 主症:胃脘隐痛,每遇冷或劳累后加重,喜暖喜按;兼症:面色不华,神疲肢怠,四末不温,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1.3 纳入标准 以胃痛为主要表现,符合西医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诊断,符合中医胃痛虚寒证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8-79岁;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件。
1.4 排除标准 年龄<18岁,>79岁;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而需手术治疗者;有出血倾向者;过敏体质或对实验所用药物过敏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功能损害及造血系统疾病者。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相关诊疗规范常规给予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胃粘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等。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药热奄包予吴茱萸热熨胃脘部,每次热熨10-30分钟,每日1-2次。同时联合吴茱萸粉调成糊状穴位贴敷胃俞、上脘、中脘、神阙、足三里,贴敷时间以4小时为宜,每日一次。使用过程中应观察局部皮肤反应,避免烫伤及过敏,发现皮肤不适,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对症处理。1个月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2 疗效评价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
2.2.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恢复正常。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积分减少2/3以上,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明显改善。有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减轻,积分减少1/3以上,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有所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
2.2.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主要观察胃脘疼痛、得温痛减、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泛吐清水等中医证侯之征,证侯从无、轻、中、重度,分别记分为0、1、2、3分,以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比较作为疗效判定指标。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2.3 两组胃痛缓解时间比较。
2.2.4 安全性指标 不良反应观察。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表1)
对照组临床痊愈19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治疗组临床痊愈21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两组证候积分及胃痛缓解时间疗效评价(表2)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证候改善更为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胃痛缓解时间及疼痛发作次数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3.3 安全性分析 对照组有2例出现腹胀加重、1例出现轻度转氨酶升高;治疗组有1例出现皮肤潮红,均经过简单对症处理后消失。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4 结论
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多种疾病,可归属于中医“胃痛”范畴,西医治疗的要点是降低胃酸、保护黏膜和根除Hp等。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了《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4]指出: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应做到个体化病证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认为胃痛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关键在于胃气失和、气机不利引起的不通则痛,或是胃失濡养所致的不荣则痛[3]。2016年《胃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将胃痛的中医证型分为胃气壅滞证、胃中蕴热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其中,温中健脾中药及烫熨疗法是治疗虚寒证胃痛的主要方法。吉文龙[5]对胃痛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不同的辨证分型对胃痛的疗效不太相同,其中肝气犯胃型的有效率达100%,脾胃虚寒型的有效率达94.12%,分别排在前两位。现代临床应用中药热奄包治疗胃痛的报道较多,大多用于虚寒型胃痛。如王红霞等[6]应用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虚寒胃痛180例,结果显示中药联合治疗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且疼痛缓解时间明显缩短。邓兰芬等[7]证实中药热奄包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能迅速改善胃痛、胃胀、恶心、嗳气症状。王淑华等[8]则通过辨证处方口服基础上联合热奄包,治疗各种相应证型的胃痛,同样取得良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结合笔者临床经验,总结得出,临床胃痛以肝气犯胃及脾胃虚寒型多见。其中,脾胃虚寒型胃痛多见于老年患者,或是慢性患者,其病因病机为老年患者脏腑逐渐亏虚,或是慢性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日久导致脾胃阳气不足,运化无力,后天生化乏源,胃失濡养,则发为胃痛。治疗方面当以温中散寒止痛为主。吴茱萸辛苦性热,有良好的温中下气、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笔者在临床应用中药热奄包的过程中发现,其主要适用于虚寒性痛证。热证患者为其禁忌,需辨证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烫熨的温度、时间、注意观察皮肤情况,避免烫伤及过敏反应;同时也要注意烫熨时室内外温差,防治患者治疗结束后出现受凉情况[9]。
穴位贴敷是将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蛋清、蜂蜜等介质调成糊状,将药糊直接贴敷在穴位上,通过药物刺激穴位,并透皮吸收,可用于治疗各科疾病。有学者认为[10],穴位贴敷在胃痛的治疗中,通过直接刺激穴位,透皮吸收,无需进行胃肠道给药,从而增加药物作用在局部的浓度,通过腧穴-经络产生的全身与局部反应,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中,治疗组给予穴位贴敷,分别贴敷于胃俞、上脘、中脘、神阙、足三里等穴位上,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胃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背部,是胃的背俞穴,对胃脘部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上脘、中脘均为胃脘部的局部取穴;神阙为任脉之要穴,具有温阳救逆之功;足三里则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既是保健要穴,又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主要穴位。各穴配合,具有良好的散寒止痛、理气和胃之功。
本研究予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虚寒型胃痛,取得良好的疗效,尤其对于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操作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摘自《中医临床研究》2019年4月第11卷第10期,谢爱琼, 曾胜, 刘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