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胜名中医医案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0-05-10 09:14:32 浏览次数:

患者姓名: 刘某           性别:男    年龄:36

就诊日期: 2020年03月22日     初诊        发病节气:春分

主诉: 盗汗2年余。

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盗汗,寐则汗出,醒即汗止,且白天活动后汗出如浴。多方求医服用多种中药治疗,无明显效果,遂来诊。现盗汗,伴心烦急躁易怒,饮食、二便尚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过敏史: 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 T:36.2℃ P:98次/分 R:20次/分 Bp:110/70mmHg  神清神疲,形体适中,查体合作。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9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5-8次/分,双肾区无叩击痛。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浮肿。

中医诊断: 盗汗

证候诊断:(气阴两虚)

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治法:调和营卫,固表止汗。

处方:麻黄汤加减。

炙麻黄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5g,煅龙牡各30g,黄芪30g,柴胡15g,黄芩10g,附子3g,细辛3g。6剂,水煎服。

二诊:2020年5月1日。盗汗止,心烦,急躁。舌质红,苔黄滑,脉弦数。上方加竹叶15g。6剂,水煎服,随访盗汗已止,已停药。


心得体会: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人体睡则卫气行于里,邪乘肌表阳气不固,津液得泄,故睡则汗出,醒则气散于表,而汗止。一般治汗之法,大多遵循“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临证指南医案·汗》)。麻黄汤为调和营卫及调肝的良方,其奥妙在于“复发其汗”,排除营卫间的障碍,从而达到止汗的目的。方中麻黄味甘温,归肺、膀胱经,善走卫分,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之最清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为散卫分之邪的要药;桂枝辛温专走营分,善于解肌发表,配在本方辅助麻黄,使营气外透而卫气外发,营卫调和;白芍味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养肝阴、调肝气、助肝阳以防木郁克土,伍桂枝可调和营卫而止汗。如《神农本草经百种》中曰:“芍药花大而荣,得春气为盛,而居百花之殿,故能收拾肝气,使归根反本,不至以有余肆暴,犯肺伤脾,乃养肝之圣药也。”;炙甘草甘平,归肺、脾、心经,益气补中,调和药性;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固表止汗;柴胡、黄芩、煅龙牡疏肝补肝,清泻血分郁热;炙麻黄伍附子、细辛,温通经络;竹叶清心以除烦燥。诸药合用,营卫调和,而汗出自愈。

医师:郑庆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