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胜名中医医案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19-09-30 09:28:41 浏览次数:

患者姓名: 张某某       性别:女     年龄:62

就诊日期: 2019年09月6日   初诊        发病节气:白露

主诉: 胁痛半年余。

初诊:2019年3月因劳累后出现右胁下时发隐痛,睡眠不安,多梦,晨起全身困乏。门诊给予知柏地黄丸,无明显效果。现右胁下时发隐痛,伴全身困乏,小便失禁,劳累后双眼肿胀、睡眠不安、多梦,口干,饮食、小便正常,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中医辨证:胁痛(肝胆火旺)。

治法:清疏肝胆,温补三阴。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5g,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丹皮15g,生地15g,茯苓20g,泽泻20g,干姜10g,附子3g,黄芪20g,升麻6g,大黄5g,细辛3g。6剂,水煎服。医嘱:慎食辛辣凉食,畅情志,勿过劳。

二诊:2019年9月12日。服上方睡眠好,多梦症状消失,右胁隐胀痛,口干苦黏,晨起口中有味,饮食正常,时有小便失控,大便正常,月经不调。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患者睡眠好转,去养心安神、滋阴潜阳之夜交藤、煅牡蛎。仍胁痛,加入疏肝理气止痛之延胡索、川楝子,温经通络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党参10g,枳实20g,川芎15g,香附15g,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3g,丹皮15g,栀子15g,延胡索15g,川楝子15g,黄芪20g,升麻6g。6剂,水煎服。

三诊:2019年9月19日。服上方胁痛止,乳房胀痛,口黏口苦,呃逆,食欲欠佳,月经不调(半月至,量少)。舌红,苔白腻,脉沉缓。患者口黏,苔白腻,加大温中健脾化湿力度;胁痛止,加入消食化积、行气健脾、降逆止呕之品。处方:柴胡15g,黄芩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党参10g,枳实20g,川芎15g,香附15g,炙麻黄6g,附子5g,细辛5g,丹皮15g,栀子15g,延胡索15g,川楝子15g,黄芪20g,升麻6g,陈皮15g,焦三仙各15g。6剂,水煎服。


【按语】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足少阳胆属甲木,化气于相火,少阳相火上扰则多梦,内传阳明而化热,则大便干。全身困乏、口干、小便失禁,为脾肾阳虚,全身气机失调,清阳不升,不能濡养全身脏腑所致。治宜清疏肝胆,温补三阴。方选小柴胡汤,方中柴胡、黄芩、丹皮疏散肝胆郁结之气,清泻肝经。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交通心肾,宁心安神。伍生脉饮,益气养阴,兼补脾肺,改善口干等津液不能上承等症状。茯苓四逆汤伍黄芪、升麻,补中益气,温脾暖肾,升举清阳。《伤寒论》曰:“阳明病,腹满,胁下偏痛,发微热,其脉弦紧者,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细辛汤。”故加入大黄、附子、细辛,以温经通络,活血祛瘀,治疗胁痛。

整理:房宗宝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