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18-03-06 16:05:53 浏览次数:2878


眩晕是指病人所感到的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的主观感觉,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和出汗等一系列症状。眩晕,又称“头眩”、“冒眩”、“风眩”等。“眩”:指眼花,眼黑。“晕”:指头晕,旋转。临床上有轻重之分,轻者闭目即止,或如坐舟船,飘摇不定;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明,或旋摇不止,难于站立,昏昏欲倒,胸中泛泛,恶心呕吐。

颈源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此类型的颈椎病是以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为主,退变的组织和结构对颈部脊髓、神经、血管和软组织构成压迫或刺激,从而引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而出现眩晕、耳鸣、呕吐、头痛、视力障碍、猝倒等一系列症状。


一、病名

(一)中医病名:眩晕。

(二)西医病名:颈椎病(椎动脉型)。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③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逐渐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

①曾有猝倒发作史,并伴有颈性眩晕;

②旋颈征阳性;

③颈椎X线摄片、CT、MRI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间盘突出等;

④有“一过性、体位改变性眩晕”的特点;

⑤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心脑血管疾病。


(二)证候诊断

1、风阳上扰证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

2、痰浊中阻证

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亏虚证

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

4、肝肾阴虚证

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5、痰瘀阻窍证

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三、治疗方案

(一)专科特色疗法

1、针灸治疗

主穴:百会、神庭、风府、大椎、风池双、颈部华佗夹脊穴双、内关双。

辨证配穴:1、风阳上扰:配合谷双、太冲双;2、痰浊中阻:配丰隆双、太冲双;3、气血亏虚:配足三里双、加艾灸中脘、气海;5、肝肾阴虚:配太冲双、太溪双;6、痰瘀阻窍:配脾俞双、膈俞双。

操作:俯卧位,以上诸穴平补平泻进针,选两对穴位连G-6805型电针治疗仪,连续波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注意:风池穴针刺方向对准对侧口角,华佗夹脊针刺方向斜向脊柱45度进针。

2、艾灸疗法

选穴:以百会为主穴,配中脘、足三里、涌泉等穴位。

操作:压灸百会穴: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先以万花油适量涂抹于百会穴上,再用艾绒搓成黄豆大小般的艾柱直接灸,至患者有灼热感时,取一截艾条用力压熄艾柱,使热力缓缓透进穴位并向四周放射,连灸3~5壮。或温灸百会穴: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用温灸盒装上一段5~6cm的艾条,在近穴端点燃艾条,让热力缓缓渗进穴位及四周,持续燃烧约20分钟左右,移去温灸盒。其余穴位用艾条温和灸。

3、磁圆梅针疗法

主穴:病变夹脊穴,阿是穴。配穴:督脉神庭穴至大椎穴为第一线,膀胱经通天穴至大杼穴为第二线。轻叩以上主穴、配穴3~5遍,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4、火罐疗法

操作:颈肩背部用走罐法自上而下操作3~5遍,沿走罐方向留罐5~8罐,5~10分钟取罐。疗程:隔2日一次,5次一疗程。

注意事项:注意保护皮肤、气血虚弱者不宜。

5、酒醋疗法或中药封包疗法

操作:予酒醋散或中药封包热敷颈部。皮肤疾患、药物过敏、破损、结核、肿瘤等禁用。

6、推拿治疗手法

推拿治疗手法有:①松解类手法;②整复类手法。


(二)中药辨证治疗

1、风阳上扰证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益母草、牛膝、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

2、痰浊中阻证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生姜、大枣、甘草。

3、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方药:左归丸。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子、菟丝子、鹿角霜、牛膝、龟板胶。

5、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


(三)对症治疗

必要时根据病情选择活血化瘀、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四、疗效评价

(一)疗效评定标准

1、选用《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估量表》(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7.),其中眩晕16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全表满分为22分,并根据治疗前后评分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 (治前症状积分一治后症状积分)÷治前症状积分×100%。

2、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主要症状积分减少≥95%以上。显效:主要症状积分减少≥70%,<95%。有效:主要症状分减少≥30%,<7O%。无效:主要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O%。


(二)评价方法《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估量表》(满分共22分)

1、眩晕(16分)

A、程度  8分:无症状;

       6分:轻度眩晕,可忍受,可正常行走;

       4分:中度眩晕,较难受,尚可行走; 

       2分:重度眩晕,极难受,行走困难,需扶持或坐下;

       0分:剧烈眩晕,几乎无法忍受,需卧床。

B、频率  4分:无症状;

       3分:每月约1次;

       2分:每周约1次;

       1分:每天约1次;

       0分:每天数次。

C、持续  4分:无症状;

       3分:几秒~几分钟; 

       2分:几分钟~1小时;

       1分:几小时; 

       0分:1天或以上


2、颈肩痛(4分)

      4分:无症状;

       3分:轻度,可忍受;

       2分:中度,较难受;

       1分:重度,极难受;

       0分:剧烈,几乎无法忍受。


3、头痛(2分)

      2分:无症状;

       1.5分:轻度,可忍受;

       1分:中度,较难受;

       0.5分:重度,极难受;

       0分:剧烈,几乎无法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