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17-11-15 16:07:21 浏览次数:2874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发生退行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临床属“腰痛”、“痹证”范畴。


一、病名

(一)中医病名:腰痛。

(二)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5)肢体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力可减弱。

6)病变部位棘突旁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表现为典型的跛行步态,开始需扶拐行走,甚至不能行走。

7X线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屈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外科学》第7版(吴在德 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以及X线平片上相应神经节段有椎间盘退行性表现者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结合X线、CTMRI等方法,能准确地作出病变间隙、突出方向、突出物大小、神经受压情况及主要引起症状部位的诊断。如仅有CTMRI表现而无临床表现,不应诊断本病。


()疾病分期

1、急性期

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

腰腿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证候诊断

1、血瘀证

腰腿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

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证

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感,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肾阴虚证

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5、肾阳虚证

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局部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痛减,常反复发作,少腹拘急,面色晄白,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

(一)专科特色疗法

1、针刺治疗

1)分期针刺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常表现为腰腿剧痛,筋脉拘挛,脉象弦紧,病情属实,为气血瘀阻经脉,此期患者应绝对卧床(硬板床)休息。缓解期患者,疼痛较轻,常感腰膝乏力,脉象偏弱,多为虚实夹杂证型为主,系气虚血瘀、肝肾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1)急性期(起病2周内)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穴:取两侧腰夹脊穴、大肠俞、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

随证配穴:血瘀证加膈俞;寒湿和湿热证加阴陵泉;肾虚证加肾俞、腰阳关。

操作:夹脊穴宜向脊柱侧斜刺,其他穴直刺。行针使得气感下传至足为佳。得气后接G6805-1型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30分钟,每日l次。

2)缓解期(起病2周后)

治法:补益肝肾,和营通络。

选穴:取穴肝俞、肾俞、膈俞、环跳、风市、大肠俞、阳陵泉、血海、悬钟、解溪。

操作:毫针刺法,以补为主或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或用温针灸,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2)循经针刺治疗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后,其疼痛表现于腰及下肢沿经分布的特点,选取该经络穴位为主进行针刺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即所谓“病在经,取之经”。

主穴:患侧椎间盘突出所在间隙的华佗夹脊穴及其上下相邻的夹脊穴。

配穴:

1)病在足太阳膀胱经

主要表现为腰痛及下肢后侧痛为主。取肾俞、大肠俞、秩边、殷门、承扶、委中、承山、昆仑。毫针刺法,使针感传导至足。

2)病在足少阳胆经

主要表现为腰痛及下肢外侧痛为主。取环跳、阳陵泉、风市、丘墟、悬钟。毫针刺法,可提插捻转行针,使针感传导至足。

3)病在督脉

主要表现为腰骶疼痛。取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肾俞、气海俞、大肠俞、上髎、次髎。毫针刺法,捻转行针,不做提插。使局部有放散针感,一般针感不向下肢传导。

循经针刺治疗,一般行针得气后再给予适度刺激,使局部出现或向下肢传导的明显感应后,即可出针,一般不留针或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

2、艾灸

选穴:主穴:至阳、关元、腰夹脊。配穴:阳陵泉、昆仑。

操作:手持悬灸灸法:手持陈年纯艾条施灸单点温灸至阳、关元。每处穴位依次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施灸操作。

3、拔火罐疗法

可在腰部、下肢疼痛部位行闪罐或拔罐疗法。

4、穴位注射

选用当归注射液2ml或甲钴胺注射液1ml穴位注射,选穴参考针刺穴位,每日或隔日1次。

5、耳针

取穴:坐骨神经、腰椎、骶椎、神门、肝、肾。每次选3~4穴用短毫针中强刺激,留针1小时,每天1次或用贴籽法,23天换一次。

6、中药外用治疗

1)中药定向透药治疗

是将中频药物导入和中频按摩溶为一体,调制中频电流能促进皮肤电阻下降,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具有消炎、消肿、镇痛、疏通经络、松解粘连,调节和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

2)药物熏蒸疗法

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法,配制相应的熏蒸中药方剂,运用现代先进的中药熏蒸机,使药物达沸点,产生中药雾化汽,利用中药药性作用,通过薰蒸,渗透肌肤毛孔,达到病灶部位,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消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各型病人。每日1次,51个疗程,可治疗2个疗程。


(二)推拿疗法

基本手法有推法、擦法、㨰法、揉法、按法、点法、拿法、拍法等,重点手法有扳法、抖法、拔伸法、摇晃腰骶法等。


(三)辅助治疗

1TDP灯照射

在行针灸治疗时,可配合TDP灯照射腰部及下肢疼痛部位30分钟,以活血通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腰椎牵引

牵拉使神经根袖、神经根位移,后纵韧带紧张,推动突出物向椎间盘内移动。同时牵引有效地缓解了椎管外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的痉挛,改善脊柱的顺应性,从而减轻或消除了突出髓核对脊髓、硬脊膜和神经根所产生的刺激和压迫。


(四)中药治疗

1、辨证论治

1)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方药:选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常用桃仁、红花、川芎、地龙、羌活、秦艽、当归、乳香、没药、杜仲、牛膝等。

2)寒湿证

治法:祛寒化湿、温经止痛。

方药:选用甘姜苓术汤加味。常用干姜、茯苓、白术、 甘草、牛膝、杜仲、桑寄生等。

3)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通络止痛。

方药:四妙丸加味。常用黄柏、苍术、生苡仁、牛膝、秦艽、防风、川芎、 独活、桑寄生、杜仲、威灵仙等。

4)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经脉。

方药:左归丸加减。常用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牛膝、鹿角胶、龟板、菟丝子等。

5)肾阳虚证

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络。

方药:右归丸加减。常用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  杜仲、肉桂、当归、熟附子等。

2、院内制剂

根据病情选用丹田胶囊、通络片、固肾壮骨片等。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29—治疗前评分)】×100%

临床控制:改善率≥7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

显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50且<75%

有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改善率≥25且<50%

无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体征无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


(二)评价方法

评分项目

评分

结果

3


偶尔轻度疼痛

2


经常轻度或偶尔严重的疼痛

1


经常或者持续严重的疼痛

0


腿部的疼痛和/或者麻木感

3


偶尔轻度疼痛

2


经常轻度或偶尔严重的疼痛

1


经常或者持续严重的疼痛

0


步态

正常

3


尽管出现疼痛,麻木或无力,仍能行走超过500

2


由于出现疼痛,麻木或无力,不能行走超过500

1


由于出现疼痛,麻木或无力,不能行走超过100

0


直腿抬高试验

阴性

2


3070

1


小于30

0


感觉障碍

2


轻度障碍(非主观)

1


明显障碍

0


运动障碍

正常(肌力5级)

2


轻度力弱(肌力4级)

1


明显减弱(肌力03级)

0


膀胱功能

正常

0


轻度排尿困难

-3


严重排尿困难(尿失禁或者尿潴留)

-6


功能性活动

项目

严重受限

中等受限

无受限


卧床翻身

0

1

2


站立

0

1

2


洗澡

0

1

2


弯腰

0

1

2


坐(约1小时)

0

1

2


举或拿物

0

1

2


行走

0

1

2


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