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乃元主任中医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0-02-10 15:39:37 浏览次数:3035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退变、软组织劳损、外伤、颈椎小关节错位等因素压迫或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或局部软组织张力失调而岀现以眩晕为主的一组症候群, 归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眩晕病多发生在40~60岁的中老年人,颈性眩晕占到接近一半(约40%),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本病以发病突然,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温乃元是广东省名中医,从事针灸临床三十余载,对颈性眩晕治疗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现将经验分享如下。


1、颈性眩晕的中医认识

早在《内经》中,就有目眩、眩仆、眩冒、掉眩、眩转等对眩晕的不同称谓,后世在证候病机方面也有丰富的记载。《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无痰则不作眩”;《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头是诸阳之会,同时也是髓之海,若上气不足,则引起清阳不升,脑髓失充,清窍空虚,则头晕、目眩诸症顿生。张景岳曰:“无虚不能作眩”。汪机认为“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颈性眩晕多伴有血瘀,因为该病大多病程较久,其病情反复发作,不论是因风寒湿邪侵袭,或劳倦伤筋动骨,痹阻日久,必致气血受阻络脉闭塞,遂成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温师认为:临床中眩晕病的原因有很多,分为虚实两端,实者为风、痰、瘀、火扰乱清空,虚者则为髓海不足,亦或清阳不升、气血不足,发为眩晕。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所谓本虚以肝肾脾胃气虚为主,标实是以风火痰瘀为主,以外伤、劳损、邪侵为诱因发作。风、火、痰、瘀、虚均能通过损及脑络,阻滞营卫气血的运行而发病,因此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是本病的主要机理。在治疗时,急性发作重在治标,宜祛风化痰活血;眩晕止后,应以调理脾肾为主。

温师十分重视督脉与眩晕的关系,认为督脉上行属脑,与足厥阴肝经会于巅顶,与肝肾关系密切,督脉之海空虚不能上荣于脑,髓海不足,则头昏头重,眩晕,健忘;而两耳通于脑,脑髓不足则耳鸣。


2 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

2.1 以“通督”法及电项针疗法治疗眩晕

“通督”采用针刺督脉经穴及颈部夹脊穴为主治疗或用磁圆梅针叩刺督脉神庭穴至大椎穴连线、病变夹脊穴。针刺时督脉穴取百会、神庭、风府、大椎、身柱。

在临床中,老师特别重视百会穴的应用,认为百会穴在巅之正中,为百脉所会,可振复阳气,补脑益髓,升清降浊,安神止眩,为治疗眩晕之要穴,所谓“百会定平衡”。百会穴可用针刺,亦可在百会穴皮内针(掀针)留针,可留针24h。此法简单、安全,并在治疗中屡获奇效。取百会穴长时间留针法是根据古文记载“久运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之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固结之,邪不得散也”之理,较长时间的留针可以持久地激发体内的经气,从而维持有效的刺激量,可以明显的提高治疗眩晕的疗效。亦可在百会穴悬灸或压实灸,主要是通过艾火热力的渗透温通作用促进血液流动,直接扩张椎-基底动脉,改善大脑的供血状况。神庭穴是督脉与足太阳、足阳明经之会穴,具有行气活血,补益脑髓,通调督脉之功;风府穴位于头项部,具有熄风止眩、疏调头部气血的功效,大椎穴是阳脉所聚,大椎进针可作用于颈部,松解颈项部,促进经气运行,改善血液循环,进而气血通畅,脑窍得到滋养,故眩晕得到改善;身柱穴,是督脉的脉气所发,通于脑髓,可以调理气机,通督止眩。

老师喜欢应用夹脊穴,认为华佗夹脊可看作是督脉的分支之一。《素问·空骨论》曰:“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从《素问·空骨论》中可知, 描述的督脉分支的循行分布,是与华佗夹脊的循行分布是完全一致。针刺督脉主干诸穴与颈夹脊能共同鼓舞、激发、振奋全身的阳气,推动血液运行,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眩晕之目的。

 除“通督”外,老师还喜欢用电项针疗法:选穴:主穴取风池穴、供血穴(风池下1.5寸,平下口唇处)、颈部夹脊穴(根据临床检查及x线摄片所示取相应的颈部夹脊穴)。进针得气后,选用G6805型电针治疗机,将两组导线分别连接同侧的风池穴、供血穴或同侧的2个颈夹脊穴,通以脉冲电流疏密波,电流强度以项部肌肉跳动为度或以患者舒适为度,治疗30分钟。


2.2 针药配合,相得益彰

颈性眩晕的治疗,针药结合是众多医家的选择,温师也非常重视针药配合治疗。常告诫学生,针药灸不可偏废。正如《千金要方》云:“汤药攻其内,针灸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颈性眩晕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肝肾脾胃气虚为主,标实是以风火痰瘀为主。急性发作时重于治标 , 宜祛风化痰活血止眩为先。老师自拟定眩汤 (天麻 、钩藤、法半夏、陈皮、茯苓、菖蒲、葛根、丹参、川芎) 治疗颈性眩晕 , 取其祛风活血、化痰止眩之功效。若肝气偏盛加菊花、白芍;若髓海不足,肾经虚亏加肉桂、枣仁;气血亏虚加当归、黄芪。

老师还非常重视外用药物的应用。采用自制酒醋散(药用川乌、草乌、桂枝、细辛、防风、川椒、乳香、没药、白酒、酸醋),把药散调成糊状,加热后把药物放在25cmX20cm的纱布上,再覆盖在患者项部,使药物接触皮肤,加用红外线照射在药物上,以维持一定热度,热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日1次。药物直接热敷于项部 , 促进血流速度,快速改善大脑的供血状况。


2.3 配合推拿,整体调整

临床上很多颈性眩晕患者除眩晕症状之外,在颈部往往可触及敏感点,按压可有硬结或条索状物,有酸痛感或麻木不仁,伴随颈项部疼痛板滞等症状,故老师除针灸、拔罐等外,还经常结合颈椎x线或CT或MR等检查结果,有的放矢地进行推拿。在推拿治疗中,老师比较重视整体调整。一是强调筋骨整体观。《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所谓“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老师认为推拿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治骨、治筋或筋骨同治。一般先用分筋或理筋手法,疏通项部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再在触诊或按摩时发现有明显的棘突或横突偏歪的部位进行整复。二是强调脊柱的整体观。利用脊柱与疾病的关系也是众多医家共同的经验,有着丰富的临床研究,治疗上除考虑颈椎病变段,还要兼顾颈胸段、胸腰段。老师认为脊柱和督脉关系密切,临床常见督脉出现问题会表现为脊柱的功能异常,脊柱功能的障碍也会引起督脉经气的闭阻不畅,因此老师运用通督疗法指导推拿治疗,认为除了点按颈项部局部穴位外,还要注重上颈段颈枕结合部软组织的治疗。三是注重颈与肩及全身的整体关系。推拿能够同时对肩部、颈部、头部施行手法治疗,能够解除颈部肌肉的痉挛,促进颈肩部及头部的血运,从而改善颈肩部酸痛,缓解恶心、目眩、头晕等症状。

(本文摘自《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年12月第卷第24期,刘伟明, 何尚华, 王彩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