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乃元针灸临证理论撷菁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19-04-10 15:36:06 浏览次数:2986

温乃元,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副院长,广东省中医药局针灸重点学科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享受梅州市人民政府津贴专家。温乃元从事针灸临床三十余载,学验俱丰,尤其擅长筋伤疾病及临床疑难杂病的诊疗,治疗有独到之处,因其临床效果显著,病人慕名前来求治的不计其数。现将其辨治疾病的针灸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1 遵循整体观念,重视辨证选穴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整体构成了整体观念的含义。老师在临床针灸选穴中强调“人体整体观”,其善于理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强调整体治疗。如临床上痰湿中阻型眩晕取足三里、丰隆以健脾祛湿,为“上病下取”;如久泻久痢、崩漏等病可艾灸百会、大椎等上部腧穴,为“下病上取”。老师临床常用的巨刺法和缪刺法就属于“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如阳池穴治疗对侧踝关节软组织扭伤;取健侧养老穴透内关穴治疗肩周炎。如肝阳上亢型眩晕,在泻太冲穴的同时,补太溪、三阴交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为“阳病治阴”。如脾阳虚衰所致的水肿,通过补脾俞,同时艾灸关元、气海温阳利水消肿,为“阴病治阳”。如心绞痛取心俞,为“从阳引阴”, 胃痛取中脘,此乃“从阴引阳” 。

重视辨证论治,强调理法方穴。如肩周炎在取肩部局部穴位的基础上,外感风寒型当祛风散寒,温经止痛,加取风池、合谷、外关。气滞血瘀型当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加用膻中、膈俞、血海。气血亏虚型当补益气血,和络止痛,加取三阴交、足三里、手三里等穴。治疗颈性眩晕,先选局部穴位百会、风池、颈夹脊。因为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髓海不宁易发眩晕。百会穴位于巅顶,入络于脑,可清头目,止眩晕。风池、颈夹脊穴位于头颈部,能直接调整颈项经络气血,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再配合辨证选穴。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痰浊上蒙:加丰隆、内关;气血不足:加足三里、血海;肝肾亏虚:加三阴交、太溪。老师认为针灸临床应遵循整体观念,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重视辨证选穴,才能取得明显疗效。


2 针药并重治疗疾患

“知针知药,固是良医”,针药并用历来被医家们所重视。唐代孙思邈认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耳,所以学者深须解用针”。临床上老师非常重视针灸与药物配合以提高疗效,具体应用主要有针灸和内服药物结合,针刺和外用药物的结合,针刺配合药物穴位注射等。老师认为针灸与药物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针药间的协同作用;针灸减轻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药物对针灸疗效的辅助作用。通过针药的相互结合,达到作用互补及疗效叠加的目的。

(1)针灸和内服药物结合:用针药结合治疗痉挛性斜颈,针刺选用风池、天柱、大椎、肩井、颈4~6夹脊、后溪、绝骨、列缺,梅花针叩刺患侧颈项部并加拔火罐,配合内服中药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桂枝、白芍、大枣、甘草、生姜、葛根、路路通、灵仙);顽固性呃逆针灸主穴取内关、翳风、足三里、中脘、攒竹、膈俞、膻中,同时辨证加减穴位。配合内服丁香柿蒂汤加减。

(2)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选用针刺合谷、印堂、鼻三针等,配合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动眼神经麻痹针灸选穴睛明、丝竹空、阳白、鱼腰、照海、三阴交、足三里、申脉 、合谷等穴,针灸完成后于太阳穴进行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皮下注射。老师认为:通过电针首先改善了神经与肌肉的相互营养关系,刺激了动眼神经及上下直肌、提上睑肌肉内直肌,下斜肌等,改善了眼球的血液供应。而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用于脉络脉膜病变、视网膜、缺血性视神经。可以改善眼缺血区血管活性物质的正常水平,缓解血管痉挛,维持脉络膜血管的舒缩功能及正常紧张度,增加血流量,针药结合能够迅速改善症状。

(3)针刺和外用药物的结合:如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用刺络拔罐配合外贴自制的摩骨膏。刺络拔罐配合摩骨膏为老师在长期临床中所发现,是根据“骨病外治”的理论。其是通过梅花针叩刺穴位后加拔火罐,吸出少许血液后,予治疗局部贴上自制的摩骨膏来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老师认为: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就指出:“……凡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苑陈则除之……”,此为刺络拔罐法中医理论根据。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说,刺络拔罐能够把体内的瘀血、痰湿清除,改善病患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炎性水肿的消除。刺络拔罐可以疏经通络、祛瘀生新,接着运用摩骨膏(以益肾壮骨,兼以祛寒、湿、风,蠲痰瘀为组方原则),药物在病灶吸收而发生作用,能迅速达到通经止痛作用,发挥了针药共同作用。


3 擅用通法治疗实性痛证

实性痛症,因不通则痛,气血运行障碍为其基本病机。针灸治疗原则以“通”为主。“通” 即通利的意思,通法适用于因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热、寒、气机阻滞等所致的痛证。临床具体应用有疏通经气法、温通经络法、刺络放血法三种,能迅速达到“痛随利减”、“通则不痛”目的。

(1)疏通经气法:通过毫针加以一定的手法以影响气的流通达到疏通痰、湿、食积、瘀血等引起的阻滞。如痰饮内停引起的咳嗽咯痰,针刺膻中、丰隆可理气化痰,祛痰化饮;肝气郁结的胁肋疼痛,针刺期门、阳陵泉可疏肝解郁;情志不遂引起的头部胀痛,针刺率谷、悬颅能够理气止痛。

(2)温通经络法:是通过温热和活力的刺激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阳,可以通过在穴位或病变部位施以火针、艾灸或温针,多用于血瘀寒凝阻滞局部的病症。如寒湿证的腰痛,可在腰阳关、肾俞等穴位施以艾灸或温针以祛寒化湿,通络止痛。中焦虚寒所致的泄泻,可在天枢、气海、关元等穴位施以灸法来温阳止泻。如带状疱疹,在早期局部疼痛剧烈,可以火针局部点刺,效果显著。

(3)刺络放血法:是治疗热性、实性痛证的方法,通过在病变部位的络脉、井穴等处放血,以祛瘀生新。《灵枢·小针解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灵枢·脉度篇》曰:“盛而血者疾诛之。”如踝关节急性扭伤,可在局部病变部位针刺加拔火罐,吸出瘀血,疼痛可大减。瘀血内阻导致的痛经,可在腰部寻找络脉针刺后加拔火罐放出血液,可明显减轻经期时的痛经。针刺放血改善和促进局部及其相关血液循环, 加速炎症吸收及致痛物质的排泄, 使代谢增加,有迅速止痛的疗效,利于病变部位的修复。又如:痛风患者在疼痛难忍时,可通过在病变局部寻找血脉,以五号针头放血,随着血液的流出,疼痛缓解大半。

(本文摘自《国医论坛》2019年3月第34卷第2期,宋锋,梁凯,何尚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