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要穴---水沟、涌泉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18-11-15 15:46:12 浏览次数:2863


急症,是指突然发生的疾病或意外损伤而言,有时也包括轻的病症骤然转剧或慢性病症的急性发作。急症病急势猛,多应就地施治,以免贻误抢救时机。针灸方法简便、起效迅速,不受地点、时间、设备、药物等各种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均可应急。现介绍二个临床常用的急救要穴。

1、水沟

水沟穴又称人中穴,位于上唇人中沟上/3与下2/3交点处,是手、足阳明与督脉之会。本穴具有醒脑开窍、升阳通气、舒筋利脊的作用,常用于急性病证。操作:针刺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

(1)醒脑开窍

本穴位于口鼻之间,督脉从巅入络脑,故主通窍络而清神志。对于猝然晕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或神识不清、哭笑无常的病证,常取用本穴以醒脑开窍。《肘后备急方》记载,“救卒死、尸厥”,用指甲掐人中取醒。此法在群众中常用。《针灸甲乙经》以治“癫疾互引”;《席弘赋》称“人中治癫功最高”,是指本穴适用于精神病。《针灸大成》以治失笑无时、癫痫、语不识尊卑、乍哭乍喜、中风口噤、牙关不开等症。临床常用于中风闭证昏迷、癫痫抽搐、晕厥、癔病发作等。

(2)升阳通气

刺人中具有预防和治疗休克的作用。在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搏沉细、呼吸微弱的情况下,可用本穴来升阳通气,临床上有用以治疗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等。

(3)舒筋利脊

本穴对于急性的闪腰、落枕等症,还具有舒筋利脊作用。《通玄指要赋》云:“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玉龙歌》说:“强痛脊背泻人中,挫闪腰痠亦可攻。”指闪挫所致的脊背强痛、腰痠、屈伸不利,均可用人中治疗。这从督脉的分布来说,也是循经远道取穴。督脉与其旁的足太阳、手太阳脉气相通,在治疗头项、腰脊不利时可根据病痛部位辨证选穴,互相配合。如手太阳经的后溪、足太阳经的委中等均具有舒筋利脊的作用。项强配取后溪、闪腰配取委中,针时嘱患者多作屈伸转动,能起“伛者立伸偻者起”的效果。

2、涌泉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位于足底,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与后2/3交界处,别名地冲、蹶心和地衡。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为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的先天物质基础。肾气禀赋于父母先天的精气,胎儿的发育,幼儿的生长,人体的衰老,都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肾又能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这样肾与脑的机能也有密切的关系。而涌泉穴在肾经上,为足少阴之脉的“井”穴,井穴居在四肢末端,尤如泉水初出,为经气所出之处。因此涌泉具有苏厥逆、开心窍、宁神志、清肾热、降相火的作用,为临床常用的急救穴之一。操作可用毫针直刺0.5~0.8寸;常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1)开窍醒神,填精益髓。

《灵枢·动输》篇指出“夫四末阳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肢末端是经脉交接之处,对经气的通接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各种原因所致的昏迷、晕厥、休克、中暑等急症,其主要病理机转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或阴阳之气频于衰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可调治脏腑神志疾病,故针刺涌泉穴可起到急救醒神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眩晕、昏厥、癫狂、小儿惊风、癔病等急症。如:涌泉配伍足三里,可治疗休克;配劳宫、水沟,治疗精神分裂症;配少商、水沟,治疗小儿惊厥。

(2)疏调气血,通经活络。

涌泉穴乃足少阴经之井穴,井穴是阴阳经气相交之处,是根结之所在,对经气的通接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头痛、腰痛等症。《肘后歌》云“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千金要方》:“五趾尽痛足不践地涌泉、然谷。”

(3)滋阴降火,清利泻热。

《针灸大成》:“身热取涌泉。”涌泉,乃肾经经气始发之处,肾为水脏,属阴。若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诸脏,则阳浮于上,阴虚于下。故针刺涌泉可滋阴降火,用于治疗鼻衄、咳血、盗汗、足心热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