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多针刺法”临床应用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18-09-10 15:44:23 浏览次数:


多针刺法,是指在施术部位采用2支以上的毫针刺入,施以一定的手法以治疗疾病的刺法。由于多针刺法在施术部位刺入的针数较多,刺激量较大,改善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与组织营养,促进了针刺感应的扩散与传导,起到了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因此效果较一般刺法显著。《内经》中的“多针刺法”主要有傍针刺、齐刺、扬刺,下面浅谈自己的临床应用体会。


1、傍针刺

《灵枢·官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这种针法是先直刺一针,再在近傍斜向加刺一针。正傍配合而刺,故称“傍针刺”。该法多用于压痛明显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病症。

临床上如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等,可采用此法治疗,若得气后加用温针,能加强局部压痛处的通经活络作用,疗效更佳。又如:治疗皮层性呃逆采用攒竹穴傍针刺疗效显著,具体刺法是:先从眉头攒竹穴部位进针,针尖达到眉中眶上裂,左手拇指按压针尖,使针身紧贴眼眶,右手持针捻转36次,为一度手法;再从阳白穴进一针,使针尖向下到眉中眶上裂,与第一针尖相遇,左手拇指压按针尖,使针尖紧贴眶上裂,右手持针捻转36次,为一度手法。一般二针各行2度手法后出针。再如:对慢性腰腿痛,取环跳穴,直刺一针,傍开0.5寸处斜刺一针,两针尖会于一处,深3寸许,施小幅度捻转提插,针感可上传腰部,下达足外侧,立获显效。对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偏瘫,可取肩髃 、曲池、环跳、足三里,用傍针刺法,疗效优于其他刺法。


2、齐刺

《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这种针法是正中先刺一针,傍边再刺二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齐刺三针集合,又称三刺,适用于治疗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

临床上常用治肩周炎、肱三头肌长头肌腱炎、岗上肌炎、坐骨神经痛、臀上皮神经损伤等痛点小而固定者。操作时宜找准痛点,直刺入一针,捻转提针,得气后留针再从两旁向病所各刺入一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如肩周炎,病程较长,肩关节向前后活动障碍明显,肩关节前后有明显压痛,其压痛点或在经穴上(肩贞、肩内陵、臑俞、天宗)或在经穴附近及其他位置,说明肩关节部、肩胛部肌肉层之间有粘连,故治宜疏缓筋脉,以解除粘连。因此,其压痛点上就可施以齐刺之法,垂直刺一针,旁各刺一针,共三针刺之。同时在手法上也可以上下提插,以减轻局部组织的粘连,类同于此的还有颈、腰椎病、腰突症、梨状肌损伤,颈、腰骶部深层肌肉的损伤等,其原发灶范围不大,病位较深,可用齐刺法治疗。

临床应用时既可一穴三针,又可临近三穴相配,如取督脉经穴和夹脊穴、足太阳经背部穴相配;任脉经穴和腹部肾经穴或胃经穴相配。亦可同经一穴为主上下相近穴相配,如寒湿腰痛取命门与十四夹脊,心绞痛取至阳与第七夹脊,心律失常取神道与第五夹脊,哮喘病取大椎穴与定喘穴齐刺后加拔火罐,可立即缓解症状。


  3、扬刺

《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纳)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这种针法是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故称扬刺。本法适用于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症。扬刺是一种类似梅花状的刺法,针刺时正内一针刺入较深,傍四针可较浅,但务必使每根针下都得气。
   临床上治疗腱鞘囊肿,可在囊肿的上下左右各平刺一针,再从囊肿隆起中央直刺一针至囊底。治慢性前列腺炎、尿潴留可先针中极,再以中极为中心四周各距0.5寸刺一针,得气后持续捻转数分钟,多能一次见效。治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咳嗽哮喘,先针大椎穴,次针崇骨、陶道,再针定喘。治胃脘疼痛,呕吐呃逆,纳呆泄痢先针中脘,次针上脘、建里,再针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