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的针灸选穴规律探讨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17-08-21 15:41:48 浏览次数:2854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经6个月以上的治疗仍未获痊愈,遗留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角歪斜等症状的病证,可见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本病以中老年为多见,且病残率较高,是针灸科治疗的常见病种。几年来我们对中风后遗症的选穴规律进行了研究,现总结如下:


1、重病灶,头部腧穴佳

《内经》指出:“气在头者,止之于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包括脑窍)。说明头部是气血汇聚的场所。若“伤(头部)左角,右足(下肢)不用”。《灵枢·热病》还指出:“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阐明了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基本原则,对后世医家认识和发展头部腧穴,并用来治疗中风偏瘫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头皮针相继问世,充分展示了头部腧穴适应症广而疗效好的特色。头皮针取穴可取《素问·刺热论篇》五十九刺的头部穴位,中行有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次两傍有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又次两傍有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每次取7~9个穴位,交替使用,宜浅刺留针,留针15~30分钟即可。有人认为取前至神庭、后至百会、两侧至曲鬓的“菱形区”内针刺效果好。或选取患肢对侧的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区或用靳氏颞三针(耳尖直上2寸为第1针,以此为点左、右旁开1寸为第2针、第3针)或用CT定位围针,即以CT或MRI病灶定位为依据,将与病灶最近的相应头皮划一圆圈,由圆周向圆心斜刺4~8针,针距2cm左右,之后以180~200次/分的速度捻转。在针刺作用原理的研究方面,针刺头部穴位对偏瘫病人的脑血流图的影响比正常人明显,对血液流变学也有影响,这是中风偏瘫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发现,针刺头部腧穴后,肢体痉挛程度降低,肌力增强,功能有所改善,尽管维持的时间不长,但疗程的延长,其疗效越巩固。这些都说明头部腧穴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察症状,辨证取体穴

中风后遗症常见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角歪斜等症状,治疗时宜辨证选用体穴。

(1)半身不遂 

取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穴。操作:亳针平补平泻法,病久者可补健侧,泻患侧。

(2)口角歪斜

取穴:地仓、颊车、下关、合谷、内庭、太冲等穴。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法。

(3)语言不利

取穴:哑门、廉泉、翳风、金津、玉液、通里、中冲。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法或三棱针点刺放血。

选用体穴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重视肘膝以下穴位的应用:根穴和本穴皆位于肘膝以下,其中还有许多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是肢体功能最灵活、感觉最敏锐的部位,得气好,针感强,反应到头部病灶区,对大脑皮层的影响也大。根据全息律理论,肘膝以下的相对独立部分最多,针刺这些独立部分的穴位,对人体相应部位病变的疗效也特别好。在瘫侧肢体上取穴,还能使病人肌电幅度升高。《素问·调经论》说:“四末乃阴阳之大会”。所以针刺四末肘膝以下穴位对平复阴阳,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2)适当选取穴下有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古人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在发现经络腧穴的漫长过程中.并无神经系统这个概念,但迄今为止的大量研究表明,经络系统虽不等于神经系统,但经络与神经却有密切关系。有的学者认为,将近90%的针感点都有神经束和神经末梢分布。《针灸大成·中风偏瘫针灸秘诀》所记述的风府、外关、手三里、环跳、委中、阳陵泉等,以神经解剖的观点看,大都是有神经干通过的穴位。现代更有以针刺扶突(穴下有臂丛神经)、环跳(穴下有坐骨神经)产生触电样感治疗脑血栓形成的见解。

3)采用阴阳经透穴法:治疗中风后遗症阴经穴位亦极为重要,如极泉、内关、通里、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涌泉等阴经穴就极为常用。中风后遗症有不同程度的筋脉拘挛,而影响肢体的功能活动,治疗中采用阴阳经深刺透穴,通利关节。常用的腧穴有肩髃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等。针之可调节阴阳气血,疏通经络。

4)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偏瘫患者早、中期均可配合使用,一般针健侧曲池或臂中,行针中主动或被动活动患侧下肢;针健侧阳陵泉或膝阳关,活动患侧上肢,可以观察到即时疗效,对增强患者信心,促进早日康复有一定意义。


3、审病机,标本宜兼顾

中风后遗症多由急性期迁延而来,一般病程较长,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弱或肝肾阴虚;标实为瘀血、痰浊阻滞经络,经气不畅。故选穴宜标本兼顾。

(1)治本宜温养脏腑,补益气血。可取“五脏俞”及血之会膈俞;或取多气多血的阳明经穴。或根据“气纳三焦,血归包络”的理论,临床常配合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以补气行血,通经活络。

(2)治标宜祛风除湿、化痰涤浊、活血通络。可取风市、太冲、丰隆、血海、阳陵泉等穴。


4、全息论,局部调整体

当今生物全息论的诞生,拓宽了穴位运用的范围,有人认为“全息论”的研究首先应是经—穴之间的全息通路。机能调整和病变整复功能,都是通过全息通路实现的。笔者认为选用百会、涌泉、人中、承浆、八邪、十宣、十二井穴等穴治疗中风与当今头针、手针、足针、鼻针、唇针、舌针等有相似之处。其中用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脑卒中,证实针刺可改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的状况。还有以单用或配合使用人迎、大椎、命门(或相应夹脊)取得疗效的。

(本文摘自梅州市卫生局、梅州市医学会主办的《梅州中医》2004年10月,温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