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通法”治疗实性痛证
痛证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使机体发生病理改变,从而产生以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是针灸最佳适应症之一。针灸治疗痛证,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上运用“通法”治疗实性痛证疗效显著。
1.实性痛证的病因病机
痛证的基本病机主要归为“不通则痛”及“不荥则痛”,其中“不通则痛”是由各种实邪阻滞导致脏腑经络气机运行不畅而致的疼痛,一般归为实性痛证。
1.1实性痛证常见的病因
(1)六淫外加。包括风寒暑湿燥热等邪气皆能使经络受损,经气运行受阻而发生疼痛。其中寒邪是引起疼痛最常见的原因。
(2)情志内伤。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可使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导致经气运行不畅产生疼痛。
(3)外伤。《圣济总录·伤折门》提出:“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
(4)痰瘀内阻。人体“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都是靠气来推动的,气的运行不畅就会产生精血津液的病变,如水湿、痰饮、瘀血等,成为阻滞脏腑、经络、关节、肢体之病理产物,阻碍经络气血运行,产生各种痛证。
(5)五脏气血上逆。《素问·方盛衰论篇》提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人身经脉流行,气血环转,如环无端,若六淫外加,或痰瘀内阻,或情志不畅,气机郁结,血运不调,脏腑经络气机不畅,不循常道,攻窜脏腑、经络则痛证四起。
1.2实性痛证的病机
气血运行障碍是疼痛的病理基础,疼痛是气血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两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中医理论认为:“不通”是指气血运行的障碍,指气血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产生郁滞、冲逆和瘀结等病变,因而形成脏腑、经络等局部疼痛。“不通”是导致疼痛的最终原因,是各种疼痛的病理变化基础,所有致病因素都是通过引起机体发生“不通”的病理变化而导致疼痛的出现。
2.通法治疗实性痛证的针灸临床应用
通法是根据实性痛证的基本病机是气血运行的障碍,即“不通则痛”,在此理论指导下确立的治疗原则。一般认为“通则不痛”,故有“痛随利减”的说法,“利”,即通的意思。通法适用于因寒、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阻滞等所致的痛证。具体运用有如下方法。
2.1疏通经气法
疏通经气法是将毫针刺入皮下,通过一定的刺法及手法和一定的刺激量以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机能的一种针刺方法。此法适应症广,疗效好,见效快,痛苦轻微,老少均可接受。适用于外感六淫、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影响到气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出现的痛证。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说明毫针具有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因经脉壅滞,气血不通的痛证。如:外感风邪,导致的营卫不和,针刺风池、曲池、外关等穴,可以疏散风邪,使营卫调和,气血畅行;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疼痛,针刺阳陵泉、支沟可疏解肝郁,调理气机;饮食不节,食积内停所致的脘腹胀痛,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能够疏理气机,缓解疼痛。又如:取合谷、太冲开四关,行气止痛,临床用于肝气郁结而致痛者。
疏通经气法操作时一定要重视穴位的“得气”,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的“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是毫针治痛取效的前提,尤其“气至病所”是保证疗效的关键。临床实践证明,针刺后只有使针感沿着一定方向,通过一定距离到达病痛部位后,才能收到针下痛止的效应。因此务必要控制感传,使它按着要求进入病痛区域,这就要注意研究针刺手法上的功夫。为了让针感传向病痛区域,这就需要采用按截封闭的方法,使它呈单向传导。具体操作是用大拇指按压在不让感觉传导方向的部位,用力要强,以截住经气。在针感不易跨过的关节部位,还可以运用“通经接气法”。即在感传终止的部位上再刺一针,促使针感再往前走,如仍未传至病所,可再刺一处,直到针感上达病所为止。
2.2温通经络法
温通经络法是以火针和艾灸或温针施于穴位或一定部位,借火力和温热刺激,温阳祛寒,疏通气血以治愈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病势急者多用火针,病势缓者多用艾灸或温针。
由于血得寒则凝涩,得温则易行,所以治疗寒凝血瘀痛证,宜用火针或艾灸法以温通。《灵枢·官针》明确指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是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的一种方法。《灵枢·经筋》治筋痹“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火针疗法的治病机理在于借“火”之力刺激穴位或局部,集毫针激发经气,艾灸温阳散寒的功效于一身,具有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的作用。温热可以助阳,人体阳气充盛则温煦有常,卫外固密,鼓舞气血运行,从而达到调和气血、驱邪外出的作用。在临床操作中,火针的操作关键是“红”(针体烧至通红)、“准”(定穴及进针要准)、“快”(操作动作要快)。如:临床上常见的痛痹,为感受寒邪引起,用火针点刺局部穴位或痛点可以火针之热力助体内阳气驱散寒邪,寒去则经络舒缓,气血运行流畅,疼痛自止。又如胃脘痛,大多是由寒邪直入中焦引起的胃肠气机阻滞而引起,当施艾灸以温中散寒的治疗,其痛缓解。
2.3刺络放血法
刺络放血法是针刺病变经脉的络脉、井穴或疼痛部位的络脉出血,治疗实性、热性痛证,有清泻血中之热的作用。
刺络放血疗法早在《内经》中就有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中提出:“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又在《素问·血气形志篇》中提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因此就有“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的治则。《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小针解》中也有:“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宛陈即指经脉中的瘀血。“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就是指刺络放血疗法。《灵枢·脉度篇》曰:“盛而血者疾诛之。”即说络脉若有瘀血滞留,应赶快放其瘀血。《灵枢·寿夭刚柔篇》:“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如:临床上常可见到,腰部扭伤后,疼痛部位在脊柱,同时在督脉经穴上出现压痛,这表明督脉的经气不畅,针刺龈交出血,可以疏通经气,立见功效。如果扭伤后压痛在脊柱两侧的部位,表明足太阳经经气不畅,委中刺络放血就能立止疼痛。
痛证是针灸科临床常见病,针灸治疗痛证具有明显的疗效。根据痛证的辨证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可明显提高疗效。笔者认为实性痛证是临床最常见的痛证,其基本病机是气血运行障碍,即“不通则痛”。因此确定针灸治疗原则以“通”为主,“通”即通利的意思,临床具体应用有疏通经气法、温通经络法、刺络放血法三种,能迅速达到“痛随利减”、“通则不痛”目的。
(本文摘自《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7月,温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