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小儿泄泻)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19-01-10 15:56:24 浏览次数:2841


患儿李某,2岁零5月,2018年10月25日就诊。

家属代诉:大便溏泻半月余。

现病史:小儿半月前开始岀现大便溏泻,曾多次前往西医院求治,查大便常规及潜血均未见异常,投以双歧杆菌、蒙脱石散、维生素B片、无乳糖奶粉等,虽可暂止,但时时反复,束手无策,故今日前来求治于中医。见患儿神清,精神可,未闻及特殊气味,家属诉其日解黄色水样烂便2~3次,夹杂未消化食物,无发热,无呕吐,无浮肿,纳较差。

检查:切之患儿四肢不温,唇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边有少许齿印,食指络脉淡而不显。

中医诊断:小儿泄泻(脾胃虚寒);西医诊断:肠道功能失调。

治法:温中益气,健脾止泻。

处方:1、艾条温和灸:取穴:百会、命门、神阙、长强穴。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为度。

2、中药:以理中丸加减。

党参10g、干姜5g、麸炒白术10g、炙甘草10g、

五味子5g、石榴皮5g、白头翁5g、 炒麦芽5g

(共3剂,水煎服,日1剂,嘱少量频频温服。)

经上法治疗1次后,次日家属致电患儿已解黄色成形大便一次。

导师点评:《小儿药证直诀》言: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患儿飧泻日久,久病多虚,气随津脱,阳随液失,阳不温煦,故见四肢不温;中脏阳虚,虚寒内生,运化失司,谷食难消,水液不分,故见溏泄;唇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边有齿印,食指络脉淡而不显均为之佐证。又经言“太阴之为病……食不下,自利益甚”,故投以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之理中丸加减:原方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今人参易为党参,以防小儿峻补不宜;白术易为麸炒白术以增强温中健脾之功;配以五味子益气生津,石榴皮收敛固涩,白头翁兼清余邪,炒麦芽消积升阳,共奏温中止泻之功。另患儿幼小,难以施针,针之不及,灸之所宜,故以艾灸百会、神阙、命门培补元阳。因百会为“三阳五会”,灸之可升阳固涩;神阙属于任脉,为气之舍,灸之可培元固本;命门属于督脉,为阳之根,灸之可蕴蕴化气。气得生,津得固,阳得化,寒得散,故效如鼓应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