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呃逆2)
高某,男,56岁,干部。1990年10月8日就诊。
病史摘要:连续打嗝4昼夜不止。患者2周前出现右侧半身瘫痪,住入我院内科,当时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给予静滴活血通络药物治疗。住院第10天出现打嗝,初起几分钟发作1次,近两天一分钟发作几次。呃逆频频,昼夜不休,严重影响吃饭与休息。曾用各种镇静药物,效果不佳。邀针灸科会诊。
检查:面色萎黄、神态疲惫。抬肩引颈,呃声频作。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尿赤、便秘,舌红苔黄厚,脉弦数有力。
中医诊断:呃逆(胃火上逆);
西医诊断:膈肌痉挛。
治法:理气止呃、顺气降逆。
处方:1、针刺:取穴:内关双、膻中、中脘、气海。操作:毫针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按压:膈俞、翳风。
治疗经过:
针刺第1次后,呃声较前稍显低微,但仍不能停止。针刺第3次后,呃逆次数明显减少。针刺第5次后,呃逆基本治愈,但时有发作感。针刺第6次后,症状消失,告之痊愈。观察1周,未见复发。
按语:1、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并与肺、肝、肾有关。其病机为胃膈之气失宣,胃气上逆所致,西医认为呃逆主要是由于膈神经受刺激而引起。
2、内关穴通阴维脉,且为手厥心包经络穴,可宽胸利膈,畅通三焦气机,为降逆之要穴。膻中穴位近膈,又为“气会”穴,刺之可宽胸行气止呃。呃逆之源,在于中、下焦气逆上冲出口作声使然,故取中脘、气海两穴。中脘是胃之募、腑之会,关乎后天之本的胃气,且位居中焦,故能理气止呃;气海位于下焦,与肺气相关,又通肾气,为腹部纳气之根本,可调理气机之升降。按压翳风,予以通调三焦气机;膈俞按之可以宽胸利膈,舒缓膈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