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慢性胃炎之治疗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1-05-10 15:46:02 浏览次数:2649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易反复发作,不易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积极开展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导致该病菌耐药性的增加,鉴于西药成分大多比较单一,容易导致细菌耐药的情况,迫使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我国传统医药。现代中药体外临床研究发现黄连、黄芩、党参、陈皮、白芍、木香等均具有一定的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而一些中药复方制剂,则可以通过提高试验动物机体免疫力,减轻胃黏膜炎症、抑制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等多方面机制,共同发挥抗Hp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从上述报导中显示与单一化学药物比较,中药具有更大的潜力。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各型慢性胃炎患者均有较长的病史及反复发作的特点,属于久病及虚的范畴。大部分慢性胃炎的患者,都具有脾胃亏虚的基础,加之外感邪气、饮食所伤、情志不畅等病因而引发,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脾胃亏虚,气机郁滞、失于和降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临床上往往虚实并见,主要表现为脾胃亏虚兼见湿热、寒滞、气郁、血瘀、食积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宜补虚泻实,标本兼治,一方面清热、除湿、散寒、理气、活血、化积等措施治其标,同时健脾益胃治其本,尤其应注重培护胃气。治疗慢性胃炎时,先生特别注重调护脾胃;调治脾胃时,亦不忘疏理肝胆,因为脾虚生湿和木盛乘土是脾胃病的两大基本病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常以参苓白术散为基本方,湿热重者,加黄连、黄芩、白扁豆,肝气犯胃者,加柴胡、枳壳、白芍,反酸烧心者,加乌贼骨,饮食积滞者,加鸡内金、山楂、麦芽,胃阴亏虚者,加生地、麦冬,脾胃阳虚者,加干姜、桂枝,久病入络者,加丹参、蒲黄,如此诸般配伍用药,制方必求平和,免伤伐脾胃正气。

临床曾治一慢性胃炎女性,26岁,有慢性胃炎史3年余,曾服抑酸护胃药治疗,病益久,效益差,来诊时见面白神疲,脘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偶欲呕吐酸水,空腹痛甚,得食稍缓,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偏凉,大便溏,舌淡苔白,脉弱,诊为胃脘痛(脾胃阳虚夹湿),予温中健脾,渗湿止泻为法,予参苓白术散加味,干姜9、桂枝6、白扁豆30、白术15、茯苓15、灸甘9、桔梗9、莲子15、党参15、砂仁9(后下)、山药15、薏苡仁15、法半夏9,五剂后患者觉精神气色较前好转,大便稍成形,继服一周,无明显不适,后改参苓白术散合理中丸调理,慢性胃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生活质量改善。《顾氏医镜·胃脘痛》:“须知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喜寒者多实,爱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少气虚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老者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必以望、闻、问、切四者详辨,则虚实自明。”该患者以调补脾胃,而收效。临床上,中医之难,难在辨证,辨证之妙,存乎一心。病有万端变化,却不出八纲之外;疾病迁延日久,必然损耗气血,扰乱气机,致使脏气逆乱,阴阳失和,有形实邪内生;内生之邪进一步影响病机,阻碍气血运行,使得外邪更易侵犯机体,造成恶性循环。故临床辨证施治,当圆机活法,制方选药,切合病机,则效若桴鼓。

郑庆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