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消除肝炎,积极行动”
2024年7月28日是
第14个“世界肝炎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
“消除肝炎,积极行动”
号召全社会积极行动
最大限度遏制新发感染
有效发现和治疗患者
切实减轻疾病负担
尽早实现
“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具有维持机体代谢、分泌和排泄胆汁、解毒、造血等多种重要功能。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主疏泄,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肝又为将军之官,主谋虑。只有了解肝脏健康状况,科学规范治疗,才能降低肝炎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呵护好小心“肝”。
1、肝炎的分类
肝炎可分为病毒性肝炎和非病毒性肝炎两大类。
①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
根据病原分类,主要分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五种肝炎。其中,乙肝和丙肝是我国最常见的肝炎,也是导致肝硬化、肝癌和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的常见原因。
②非病毒性肝炎:不具有传染性。
◎药物性肝炎:主要是不合理用药,如药物滥用、用药超剂量等。
◎中毒性肝炎:化学或者物理物质引起的炎性病变,最常见的是砷和磷。
◎酒精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造成。
◎自身免疫性肝炎:多有遗传倾向,由人体免疫功能紊乱引起。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的脂肪肝。
…………
2、病毒性肝炎
①临床表现
◎甲肝、戊肝病程较短,多为急性肝炎,一般预后良好。
◎乙肝、丙肝、丁肝病程较为复杂,多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
◎急性肝炎病程多在2~4个月,多有畏寒、发热,主要症状为乏力、厌油、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尿色逐渐加深,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
◎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轻度患者可能症状轻微,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重度患者则会伴有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肿大甚至腹水等等。
②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最常见的传播形式为粪—口途径,也称为肠道途径,通过饮食、饮水及日常生活接触被污染物而经口传播。
◎乙肝和丙肝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和医源性传播。
血液传播: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母婴传播:携带病毒的孕产妇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性传播: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
医源性传播: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如注射毒品等)、侵入性医疗或美容器具(如纹身、穿耳孔等)。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
③预防免疫
◎控制传染源
有疑似病毒性肝炎症状或易感染人群,应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各型急性肝炎患者应根据各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期进行隔离,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应分别按病毒携带者进行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保护水源,加强粪便管理,做好饮水消毒;
关注食品卫生,及时食具消毒;
加强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等。
乙肝、丙肝、丁肝:拒绝毒品,杜绝非法采、供血;
在正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
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和针灸针;
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勤洗手,漱洗用品要专用等等。
◎保护易感人群
乙肝: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其中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甲肝和戊肝:甲肝和戊肝减毒活疫苗可以分别有效地预防甲肝和戊肝。
丙肝:目前尚无丙肝疫苗,但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丙肝是可以预防的。
3、护“肝”积极行动
护肝应积极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呵护你的小心肝?
①健康护肝,不吸烟,不酗酒
肝脏是身体的代谢排毒器官,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等物质,是导致肝炎、诱发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大量饮酒,会造成慢性中毒性肝损伤,即酒精肝。
②食饮有节,不暴饮暴食
饮食不规律会导致肝脏储存糖原消耗殆尽,从而储存过量的脂肪,容易导致脂肪肝;暴饮暴食也会使得摄入的热量过多,脂肪在肝内过度堆积,严重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
③起居有常,不熬夜,不妄作劳
凌晨1点到3点又称丑时,是肝经的运行时间,此时肝进行藏血、存肝糖的动作。如果肝经瘀堵,就会导致血液、体液酸性升,影响内分泌正常代谢,出现胸闷、疲倦、黑眼圈、容易烦躁等症状。此时宜熟睡,忌熬夜、久视。
④精神内守,不生气,保持心情愉快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怒伤肝”。肝为将军之官,性喜顺畅豁达。如果长期郁愤,可以导致肝气郁结,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生气、精神紧张会使体内的激素分泌产生变化,造成免疫紊乱从而影响肝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