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慢性腹痛篇
慢性腹痛是指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或急性发病后时发时愈的腹痛,为最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症状之一,长期得不到解决者多属疑难病例或临床顽症。
慢性腹痛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一般为阵发性的,有规律或没有规律,大便可正常或稀或结,一般无呕吐,无发热,饮食基本正常。查体:有或没有压痛点,麦氏点无压痛,墨菲斯征阴性。在《金匮要略论注》中:痛者,绵绵而痛,不若寒疝之绞痛,血气之刺痛也。乃正气不足,使阴得乘阳,而水气胜土,脾郁不伸,郁而求伸,土气不调,则痛而绵绵矣。
中医治疗的慢性腹痛,首先要排除肿瘤、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妇科严重炎症等器质性疾病。
对于慢性腹痛,中医方面用经方治疗有其独特的疗效。
中医诊断慢性腹痛,根据症状舌脉,有多种证型,根据北院门诊临床经验,最常见的证型为太阴证。症状表现为腹部疼痛,一般为阵发性的,有规律或没有规律,食畏寒凉,饮食不慎即加重或诱发,体质畏风寒,舌一般偏淡(舌可红,上焦热中下焦虚寒型),苔腻(可白可黄,黄不一定热),脉沉弦。
根据临床经验,我北院门诊常选用理苓归芍汤加减。理苓归芍汤,即理中丸+五苓散+当归芍药散。理中丸,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出自《伤寒论》。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中寒霍乱。当归芍药散此方平和至极,为和血健脾、调理月经、治女子腹痛之平剂,用途极广泛。方中芎、归、芍和血舒肝,益血之虚;苓、术泽泻运脾胜湿,除水之气。方中多用芍药,芍药专主拘挛,取其缓解腹中急痛。合用之,既疏瘀滞之血,又散郁蓄之水。五苓散,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组成: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组方温中祛寒、温阳化气,能够加强疗效。
000010**43 李某 70岁 20181207因上腹痛10天余就诊,排除器质性病变,辩证为太阴证,予理苓归芍汤加减,予3剂,治愈。
0000006**6 庄某 12岁 2018年12月23日因反复腹痛10年余,排除器质性病变,辩证为太阴证,予理苓归芍汤加减,近期无腹痛,治愈。
临床上,多位太阴证慢性腹痛患者,使用经方组方理苓归芍汤加减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所谓经方,普遍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05首,除去重复的38方,共计280方。《伤寒论》载药90味,《金匮要略》载药192味,除去重复的76味,共计206味。经方是“医方之祖”,后世中医学家称《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
我北院门诊医资雄厚,秉承中医传统,崇尚中医经典,善用中医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