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 中医知识

经方治疗慢性腹泻——疗效显著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19-05-05 08:47:00 浏览次数:

 

  慢性腹泻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并非一种疾病。是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病因较为复杂,病程迁延。根据病因不同,临床症状多样化,治疗原则各异。

  慢性腹泻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或不成形,有时伴黏液、脓血。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大便量多,色浅,次数可多可少;结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常于便后缓解或减轻,排便次数多且急,粪便量少,常含有血及黏液;直肠病变引起者常伴有里急后重。

  诊断上,首先要排除脏腑的器质性病变,如果存在器质性病变,如肠道肿瘤、息肉等,应先治疗。

  对于慢性腹泻,中医方面用经方治疗有其独特的疗效。

  中医诊断为泄泻,根据症状舌脉,有多种证型,根据北院门诊临床经验,最常见的证型为脾胃寒湿证。症状表现为大便稀(具体见上文),饮食畏寒凉,饮食不慎即易解稀便,素体畏风寒,手足易畏寒冷,舌一般偏淡(舌可红,上焦热中下焦虚寒型),苔腻(可白可黄,黄不一定热),脉沉。

  根据临床经验,我北院门诊选用理苓汤加减。理苓汤,即理中丸+五苓散。理中丸,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中寒霍乱。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五苓散,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组成: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组方温中祛寒、温阳化气,能够加强疗效。

  案例:钟某,男,44梅县松口,诊疗卡号000022***5,2019年04月7日首诊。主诉:大便稀、腹部不适3月,加重2天;主要症状:3月前开始出现色黄稀便,1-2次/天,腹部不适,无明显疼痛。2天前大便次数增加至4次/天,无呕吐,胃纳可, 无其他明显不适。体征: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舌淡红苔薄白稍腻脉沉。未作肠镜等检查。诊断:泄泻(太阳太阴证);方选理苓汤加减,予3剂试服。

  2019年04月12日复诊,大便稍稀基本成形,2次/天,继续予理苓汤加减。

  2019年04月21日复诊,大便1天1次,质软成形,予参苓白术散善后。

  临床上,多位脾胃寒湿证患者(如医疗卡号000012***0),使用经方组方胃苓汤加减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甚至同时解决了腰冷、胃冷等多年的顽疾。

  所谓经方,普遍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05首,除去重复的38方,共计280方。《伤寒论》载药90味,《金匮要略》载药192味,除去重复的76味,共计206味。经方是“医方之祖”,后世中医学家称《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

  我北院门诊医资雄厚,秉承中医传统,崇尚中医经典,善用中医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