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 中医知识

“足跟痛”那些事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18-12-18 11:16:07 浏览次数:3445

blob.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足对于人体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全世界有10% 的人被“足跟痛”所困扰,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足跟痛最常见在早晨起床落地的时间第―、二步最痛,走几步後便可以逐渐缓解为特点的脚跟疼痛。一些人有持久性足跟痛,只要足跟着地或行走,足跟底就疼痛难忍。而“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足底筋膜炎是引起我们足疼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它是指足跟和足底部分纤维组织出现的这种慢性无菌性炎症,是由足跟着地时反复高张力刺激足底筋膜的起点造成轻微的撕裂,引起囊腔状的退行性改变。

  足底筋膜炎可见于各种人群,主要包括长期站立的人,如运动员、长跑者,体重指数(BMI)大于30、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

blob.png

  足跟痛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故而气血难以运行至下肢末端的足跟部则发生足跟痛。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足跟痛主要分以下三种证型。

  一、气滞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肾不足型: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三、寒凝血瘀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如何治疗


  一、充分休息,限制步行、跑步等活动。

  这并不意味着不活动,而是要适量运动,以不引起疼痛为宜。患者应选择鞋底不是太软,即有一定限度的软底鞋子,可保护足底韧带.患者充分休息并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


  二、推拿

  以局部的推拿,揉点,摇抖等手法,取穴有足三里,太溪,照海,提拿跟腱,被屈足踝等温补的手法配合治疗。患者可每天做足底筋膜练习,用双手搬住前部足掌用力向脚面方向弯曲,使脚底筋膜受到牵拉,这个动作每次要持续1-3分钟。

blob.png

  三、毫火针疗法

  取太溪穴滋补肾阴,跟痛穴(合谷后一寸)通经止痛,配穴申脉调理局部气血,疏通经络,大钟调气补肾,仆参舒筋健骨。火针尖烧至通红时对准穴位,刺入2-4毫米,快刺疾出,每次做2-3个穴间隔三天火针一次,连针5次为一个疗程。

blob.png

 

  四、艾灸疗法

  采取温和灸的方法选取太溪、照海、申脉、昆仑、涌泉、仆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天1次或早晚各灸1次,7天为1个疗程,可连续灸3个疗程。


  五、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和局部封闭治疗等,主要用于缓解症状。

  2.采用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中药进行外敷、足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