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 用药指南

布渣叶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14-08-05 08:02:33 浏览次数:

布渣叶Microcos paniculata Linn

【别名】 蓑衣子、破布叶、麻布叶、烂布渣、布包木、破布树、薢宝叶、火布麻、山茶叶

【来源】 为椴树科(Tiliaceae)破布叶属植物破布树Microcos paniculata.的叶。  


一般特性: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10m;树皮灰黑色。幼嫩部分被星状柔毛。

  叶:单叶互生,短柄,纸质,卵状矩圆形至倒卵圆形,长8~18cm,宽4~8cm,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稍偏斜,两面仅在脉上有疏毛,边缘有疏细齿,基出脉3条,侧脉每边4~6条,网脉在下面明显凸起;叶柄长7~12mm,被星状毛。托叶成对,线状披针形,长约为叶柄之半。

  花: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由多个具2~3花的小聚伞花序排成圆锥花序,花序分枝、花梗和萼片外面密生星状柔毛。花淡黄色,辐射对称;萼片5,匙状长圆形,长约6mm,被星状柔毛;花瓣5,长圆形,长2毫米,长为萼片的1/4~1/2;两面被短柔毛,里面基部具腺体;雄蕊多数,离生;子房上位,近球形,无毛,具短柄,柱头锥状。花期:夏月6,~8月。

  果:核果近倒卵形,长约1cm,直径约7毫米,黑褐色,秃净,全缘;核有毛,3室。成熟时棕色。果期8~10月。

  生态分布:全世界约 60 种,分布于非洲、印度、马来西亚。我国产2种,为破布叶和海南破布叶,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尤以广东省分布广,产量大,资源丰富,广东的阳西、湛江是主产地。生于丘陵、山坡、林缘等处灌丛中或平地路旁或疏林下,少有栽培。  

【化学成份】化学成分预试表明,本品含有生物碱、有机酸、糖类、酚类和鞣质。

【性味归经】 淡、微酸,平。

【功能主治】清热消滞,利湿退黄,化痰。只要用于感冒,中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湿热食滞之脘腹痛,食少泄泻,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15~30g;亦可配作凉茶用。

【历史】本品为岭南习用草药。中国南部常见的腋生植物,广州近郊小丘上时见之。布渣叶药用历史最早见于清•何克谏所著的岭南本草书籍《生草药性备要》,在该书中收载为了一味清热解毒且常用作茶饮的岭南中草药“破布叶”,并载其:“ 味酸,性平,无毒,解一切蛊胀,清黄气,消热毒。作茶饮,去食积。又名布渣”。其后, 道光28年 (公元1848 年) 刊行的另一部岭南本草专著《本草求原》中才以“ 布渣叶”为正名收载,曰“即破布叶,酸甘,平。解一切蛊胀 药毒,清热,消食积,黄疸。作茶饮佳。”另《广东通志》描述道:“ 破布叶出阳江阳春恩平,状如掌而绿,岭南舟人多用,香烟毒水迷客,煎汤服之立解”。其后的《岭南草药志》、《陆川本草》及两广地区的中草药手册对此均有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 年版一部 )及 《 广东中药材标准 》(第一册)亦收载之。虽然各文献以不同名称为正名记载该药,但其药物来源均为同一植物,故可确认各文献记载的药物为同一药材。适合于广东湿热气候。自古以来,布渣叶在就我国岭南地区的民间广泛应用,民间常用布渣叶煎茶作夏季饮料,有解渴,开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