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草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14-08-04 08:02:32 浏览次数:

别名
猪殃殃(《野菜谱》),小锯藤、锯子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小茜草、小飞扬藤、红丝线、血见愁(《广西中药志》),细茜草(《云南中草药》)红丝线、拉拉藤、小舒筋。
性味
苦辛,寒。
①《滇南本草》:"味辛苦,性微寒。"
②《广西中药志,:"味涩,性平。"
③《湖南药物志》:"甘涩,微寒。"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捣汁饮。外用:捣敷或捣汁滴耳。
功用主治
清湿热,散瘀,消肿,解毒。治淋浊,尿血,跌打损伤,肠痈,疖肿,中耳炎。
①《滇南本草》:"治湿热,诸经客热,虚痨,童痨,筋骨疼痛,热淋,赤白便浊,玉茎痛。退血分烦热,止尿血。'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疥癣。"
③《广西中药志》:"治妇人痛经。又捣烂取汁冲糯米浆,治飞扬疮。"
④江西《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痈肿,阑尾炎,近用于治癌。"
⑤《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清热消炎,祛风湿,散瘀血,治痰火热症,风热眼雾眼屎多,风湿跌打疼痛,外伤皮下瘀肿。"
⑥《云南中草药》:"清热凉血,利尿。治血淋,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