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 用药指南

红毛草

责任编辑: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14-07-14 08:00:24 浏览次数:

药名:红毛草

别名:地韭菜、天芒针、地蓝花、鸭舌头、地潭花、山海带、红茅草、竹叶草、百日晒、肉草、七月枝花、小号鸡舌癀、细竹壳菜、血见愁、红竹壳菜、细竹田、鸡舌草

汉语拼音:hong mao cao

英文名:Herb of Nakedflower Murdannia

秆直立,常分枝,高40~100cm,节间具疣毛,节具软毛。叶鞘松弛,下部散生疣毛;叶片线形,无毛,长达20cm,宽2~5mm。圆锥花序开展,长10~15cm,分枝长达8cm;小穗柄纤细,顶端稍膨大,疏生长柔毛;小穗两侧压扁,长约5mm,被粉红色长丝状毛;含2小花,仅第二小花结实;第一颖小,长为小穗的1/5,具1脉,被短硬毛;第二颖和第一外稃相似,具5脉,被疣基长绢毛,顶端微裂,裂齿间有1mm的细芒。第一内稃膜质,具两脊,脊上有睫毛;第二外稃厚纸质,卷抱内稃;雄蕊3;花柱分离,柱头羽毛状。

多年生草本,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花果期6~11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南非;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和牧草被广泛引种,现在全世界热带地区有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福建、香港、广东、海南。

20世纪50年代作为牧草引种栽培,后逸为野生,在一些地区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在台湾省沿着道路蔓延,已呈由北向南扩散趋势,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