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威灵仙、沉香、鱼腥草的应用
中药威灵仙,善于温化寒湿,通经活络。除用于风寒湿痹之外,还有温通小便的作用。余治疗因寒湿阻滞引起的小便不通,常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寒通汤。
方用:椒目24(炒捣)克,小茴香(炒捣)6克,威灵仙9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寒甚者,加附子、肉桂、干姜;气分虚者加人参。方中“以椒目之滑而温、茴香之香而热者,散其凝寒,即以通其窍络。更佐以威灵仙温窜之力,化三焦之凝滞,以达膀胱,即化膀胱之凝滞,以达溺管也”(张锡纯)。溺管之寒凝化解,水道自通。
中药沉香温中散寒,善于行气止痛,降逆止呕,温胃之良药。
治疗中焦气弱,脾胃受寒,饮食不美,气不调和,脏腑积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霍乱吐泻,手足厥逆,便利无度,及下焦阳虚,脐腹冷痛,或伤寒阴湿,形气沉困,自汗等症,余常用《内外伤辨惑论》中的沉香温胃丸。
方用:附子(炮,去皮脐)50克,巴戟(酒浸,去心)50克,干姜(炮)50克,茴香(炮)50克,官桂35克,沉香25克,甘草(炙)15克,当归25克,吴茱萸(洗,炒去苦)25克,人参25克,白术25克,白芍药25克,白茯苓(去皮)25克,高良姜25克,木香25克,丁香15克。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服3次,每次服1丸。空心、食前以热米饮送下。服药期间,忌一切生冷物。原方用醋煮面糊为丸,余考虑胃寒胃痛,多伴有胃酸过多,用醋制丸,徒增其酸,于病不利,故将之改为蜜丸,临床使用,效果良好。
中药鱼腥草又名蕺菜、臭菜、侧耳根,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鱼腥草之名最早见于《名医别录》。宋代药物学家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宋代苏恭在《苏沈良方》中亦称:“蕺菜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似荞麦而肥,茎紫赤色。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关中谓之菹菜。”
鱼腥草多在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收,洗净后阴干用或鲜用。其性微寒,味苦,入肺、膀胱、大肠经。据测定,含有新鱼腥草素、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C及钙、磷、钾、镁、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中药鱼腥草的作用很多,具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治疗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疟疾、热痢、痈肿疮毒、水肿、淋病、痔疮、脱肛、湿疹、疥癣等症。《医林纂要》载:鱼腥草“行水,攻坚,去瘴,解暑。疗蛇虫毒,治脚气,溃痈疽,去瘀血。”《分类草药性》亦载:“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现代药理证实,鱼腥草的作用可以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鱼腥草中提取的一种黄色油状物,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鱼腥草素的衍生物亦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及尿液分泌,起到利尿的作用。研究还表明,鱼腥草所含的新鱼腥草素对艾氏腹水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起到抗肿瘤作用;具有抗炎、抗辐射作用,并有镇痛、镇咳、镇静、抗惊、止血、抑制浆液分泌、促进组织再生和伤口愈合等作用。
通过鱼腥草的作用可治疗肺痈咳吐脓血,常与桔梗、芦根、冬瓜仁等同用,以加强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作用;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黄而稠等,常配以黄芩、贝母、桑白皮等清肺化痰止咳药;用于治疗热毒疮疡,常与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同用;治热林小便涩痛,常与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尿通淋药配伍。
鱼腥草入药多煎汤内服,但不宜久煎,常用量为15~25克;或鲜品捣汁,用量加倍,亦可外用,取适量鱼腥草捣烂敷患处或煎汤熏洗。